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80后英语电视编辑廉晓琦:我作编辑的所见所闻所感(图)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社     更新时间:2009-9-25 13:18:47
     编者按:在当今社会,"80后"很多时候是"另类,不羁"的代名词。但在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这个团队中,"80后"则意味着"主力军"。因为这条电视线路中超过八成的编辑是"80后"。随着2009年7月1日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的诞生,他们也作为"新苞"、"嫩笋"加入到新华社这个大家庭中来。在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面对前路,他们的经验可能不够多,视野可能不够宽,但是他们并不怯懦!他们坚信:通过前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探索,"新苞"一定可以早日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嫩笋"也将成为翠竹步步攀升!

廉晓琦:我作英文电视编辑的所见所闻所感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与传统的新闻相比,电视新闻虽然也是以文字语言为基础,却有着自身独特的影像优势。文字、画面、声音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服务成为电视新闻的一种常态。因此,电视画面既是电视新闻特点的载体,也是真实报道新闻客观事实的基础。

    通常,新闻部门都把电视新闻的采编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外采,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一条电视新闻的及时播出,不仅需要前方记者的"冲锋陷阵",也需要后期编辑对记者拍摄的素材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加工,使之符合新闻的播出要求。一名合格的画面编辑,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通过镜头剪辑使图像画面与文字符号相一致;必要时将字幕迭加在适当的位置或对画面进行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等等。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是电视新闻后期创作的重要环节,电视画面编辑质量直接影响到新闻节目的质量,因此,画面编辑必须能够根据新闻的要求对现有镜头进行选择,寻找最佳剪切点进行排列和组合,以及对同期声和解说进行设计和处理,从而准确完整地传达新闻创作者的意图,实现新闻价值的大众传播。以下是我对从事电视新闻画面编辑工作的一些亲身体会和浅显的认识,希望能借此机会与同行相互探讨,共同进步。

    画面--电视新闻表现逻辑的艺术形式

    电视是视听艺术,电视的美学特征就体现在声画符号和文字符号的互补、配合以及相互映衬,这也是电视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用电视手段来传播新闻,在遵循新闻客观、准确、及时的基本准则的同时,当然也不能脱离电视本身的特点,否则就失去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和立场。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画面语言是它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就是靠具有形象特征的画面和声音同步进行信息传递、叙述事实的。一条好的电视新闻是声音和画面(包括字幕、特技)的完美结合。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好的新闻体裁由于没有充分运用电视画面语言的独特优势,而未能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真实是新闻的魅力所在,电视声像传播的真实性是其它传播媒介所不可比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电视画面直观、明了这个最具优势的特点,突出"现场",动态直观地向观众展示和再现事件的进展过程。最能体现电视新闻独特个性的,就是与采访同步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原貌原状。来自现场的新闻画面最真实,也最有生命力,也最能吸引观众。7月22日百年难得一见的日全食横跨我国长江流域。在日全食出现的整个过程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从印度到新疆,从西藏到重庆,从湖北到辽宁,分社的同事们用镜头记录了这个本世纪时间最长的天文奇观,在第一时间与观众一起分享。在7月22日晚23:45的英语新闻中,我与我的同事们制作了一条题为日全食综述的新闻。在这条长达3分钟的新闻中,我们从各个分社发回的图像素材中,以日全食出现的地点为线索,截取最有具有说服力的画面,将日全食的出现过程进行精编,并在画面中运用字幕特技说明日全食出现的地点。同时,我们还选取了一些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一起观看日全食的被采访者的同期,以此来真实再现人们对这一天文奇观的追逐和狂热。客观地讲,这条新闻制作的并不轻松。因为全国分社当天发回的素材有数十条,而我们需要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逐条选取有效镜头、同期采访,由于我们制作的是英语新闻,在文字审核和确认同期方面以及解说配音等各个环节,较中文新闻更为复杂。从我拿到文稿到新闻播发的那一刻,我的心一直是悬着的,在最后的不到20分钟将这些烦琐的画面资料逐一精确地进行声画对位,这不仅是对电视画面编辑业务的考验,更是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挑战,但就在一堆零散的碎片在我手中成为一条逻辑清晰、画面流畅的电视新闻成片的时候,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制作的是新闻,承担的是记录历史的重任。

    真实--电视新闻不可缺失的语言

    一幅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精彩画面是电视新闻作品的精髓,而且流畅、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有助于更艺术地、客观地反映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以及所处现场最具本质特征的动作流程。我个人认为,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增强电视新闻语言的表现力。

    1、通过反映事件发生的多个环节,所涉及人物情绪的变化以及所处环境的最本质特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新疆"7·5"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虽然没有到前方进行现场采访,但是作为事件传播报道的一员,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新闻赋予我们的职责与动力。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新疆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将近两周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同事们24小时轮流值班,在第一时间播发有关新疆的新闻。在我们编发的新闻当中,其中有一条名为"毁灭的都是我熟悉的地方"的新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条长达4分多钟的新闻中,一位维族初中教师讲述了他在"7·5"事件中亲眼目睹了自己曾经安居乐业的地方被摧毁的过程。在这条新闻中,我以维族教师的现场采访为编辑主线,同时还将前方同事发回的有关"7·5"事件中受害群众、场所的画面部分素材加入这条新闻,力求借助真实画面所具有的其他传播手段所不能比拟的说服力,使维族教师的讲述更加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引起所有华人、呼唤和平统一人士的共鸣。

    在整个"7·5"事件的报道中,此类新闻还有很多。而且都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真正地发挥了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

    2、通过运用"创作"画面语言,体现新闻的策划和主题意识,增强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力。新闻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策划和主题意识的突出,为我们进行画面语言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更为增强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力夯实了基础。同样,以新疆"7·5"事件报道为例。在一条关于维族学校维护祖国统一的新闻中有这样一段同期:民族学校的校长说:"尤其在这样特殊的时刻,我们更加有必要进行升旗仪式……"我在编辑这句同期声的时候,只保留了校长的声音,而将画面替换为在伊斯兰民族校园里飘扬的五星红旗以及教室正前方悬挂的国旗。我认为,这一副画面语言看似平常,但却隐喻了不灭的希望和正义的力量,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新闻的主题。

    特技--电视新闻语言的完美过渡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后期编辑系统越来越先进,尤其是非线性设备的出现,使电视画面的特技处理与普通剪接相差无几。另一方面,电子特技的种类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奇妙,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甚至到了想做什么效果就能做成什么效果的地步。电子特技为我们制作特殊的效果提供了方便,为我们修正前期拍摄的不足提供了可能,也为差别较大的镜头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多种过渡方式。

    我在编辑上海世博会芬兰馆这条新闻过程中充分领略了电子特技的魅力。在介绍有关芬兰馆的整体设计理念以及性能这一部分,我没有单一使用设计师同期或者是配以解说的会议画面。而是加入了运用三维特技制作的芬兰馆的画面资料。使单一的解说词瞬间生动了,观众也对这个具有北欧风情的建筑物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电视新闻语言,我们还缺少些什么

    在加入新华社英语专线特别是英语新闻的短短3个月里,我亲身经历了它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新闻镜头剪辑拼接到初具规模的演播室节目,无疑,这样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是,在看到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从画面编辑的角度出发,我们与前方记者需要更进一步的磨合和更频繁的交流。很多时候,在采用分社来稿时都感到前方同事拍摄的画面与所提供文稿相比,片比严重不足,可用镜头实在有限。最大的无奈就是在一条新闻中重复使用相同的镜头,使具有艺术特质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成了简单的镜头组接。一条原本很好的素材往往会由于素材不足而只好被忍痛拿下。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画编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熟练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剪辑全过程并送播出。

    在我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经历中,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是这种遗憾促使我们不知疲倦地在电视新闻这条路上一如既往地耕耘着。我们同英语专线一样,需要更长久的锻炼和自我完善。新闻工作者的称号赋予我们追求真实、客观、公正的责任和义务,英语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用正义引导大众的平台,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努力使电视新闻独有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80后英语电视编辑裴蕾:对外报道抢先机 风雨历练显精神(图)
80后英语电视编辑刘若诗:]新华社的"八字方针" (图)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曹莹:一张白纸如是说(图)
80后英语电视编辑呼涛:心存感激 我是新华社记者(图)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贾睿琪:新起点,新高度,迎接新挑战(图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刘潇:锻造链条上的小小环节(图)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张英骜:外籍专家的职业素养让我们受益匪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