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报纸 >> 文章正文

楚天都市报“拨往天堂的电话”连续报道引发共鸣
作者:张舒     来源:中华新闻报     更新时间:2009-5-25 9:32:44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曾经有过幸福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他们唯一的孩子,或者因为疾病,或者因为天灾人祸离他们而去,他们的家庭顿时陷入绝望的境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给予他们及时持续的帮助和关爱,让他们回归社会正常的生活,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从4月23日到5月初,楚天都市报刊发的连续报道《拨往天堂的电话连通母子情缘》,以敏锐的触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丧子家庭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颂扬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爱,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收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倾情演绎震撼心灵

  4月23日,该报一版刊发消息《拨往天堂的电话连通母子情缘》,并用第3版整版刊出重点报道《拨往天堂的电话有了“回音”》,报道以武汉56岁退休医生郑丽霞在博客中披露自己与同城青年陈威之间的故事为由头展开,还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子真情”:

  2004年夏天,郑丽霞三代单传的儿子在医院实习时,不幸从宿舍坠楼身亡。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时常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当思念和悲伤袭来,她悄悄拿出自己的手机,拨打儿子生前曾经用过的手机号码……

  持续一年多之后,拨向“天堂”的电话竟然通了:电话的那头是与其爱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青年陈威,而他也正笼罩在丧母之痛的阴霾之中。善良的陈威对郑丽霞的举动和遭遇表示理解,并对她进行劝导和安慰。他告诉郑丽霞:我妈妈生前也在医院工作,和你同年同月生,生日仅差12天……

  4年来,从倾诉、交流到关心、帮助,他们结成“母子”,用真诚和爱心织补着彼此心灵的创口,相互鼓励、支持,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首日的报道以“消息+通讯+记者手记+图片”的形式,多角度呈现这一新闻故事,字里行间饱蘸深情,充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如记者手记《珍贵的互补》写道:“有人说,在这个钢铁和水泥建造的都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在逐渐封闭自己的情感。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是用爱来联系和维持的。谨以此文献给普天之下,对远去母亲心怀愧疚的孩子,还有那些对远行孩子心怀思念的伟大母亲。”

  细节的运用,也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至今,郑丽霞的手机里特意留存了那个特殊的时间———2005年8月11日上午7点24分,也就是她儿子去世后一年零42天的那个清晨”。“一进家门,郑丽霞就抱过5个多月的小孙女,小家伙眼睛瞪得圆圆的,冲着郑丽霞笑个不停”……这些细节,直抵人心,感人肺腑。

  多种手段的运用,立体呈现了这一故事所包含的情感冲突因素和心灵危机的化解过程,使读者备感亲情、友情的可贵,进而获得“人世间的真情是用爱来联系和维持”的高度认同。报道迅速激起如潮的感动,央视、新华社、东方卫视等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跟进。

  拓展思路担当责任

  对于可读性的追求,是都市生活类报纸的着力点之一。楚天都市报的这组报道,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拓展报道思路,深挖这一戏剧性的故事蕴含的社会意义,并通过开通读者热线等具体做法,担当起引导舆论、干预生活、启迪心灵的社会责任。

  4月24日,该报在3版刊发《不是每个拨往天堂的电话都有回音》、《急需社会重视,政府责无旁贷》、《更多有爱心的年轻人走进他们的内心是医治伤痛的最好良方》的报道,请来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民间爱心社团组织者对此事进行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呼吁政府、社会关注重视丧子家庭。

  4月25日,该报开通热线电话,就如何帮助丧子家庭,请读者献计献策,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有一个号码可以连接天堂》,记者还连线重庆、上海两家爱心组织负责人,介绍其经验性的做法,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过层层推进,这一组连续报道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100多名青年读者来信来电,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对丧子家庭的安慰,其中有32位年轻人表示要与丧子家庭结亲;湖北爱心联盟也专门与编辑部联系,联盟旗下的20000多名志愿者将定期与武汉的丧子家庭群体开展活动,携手他们走出困境。至此,通过连续多日的报道和记者的牵线搭桥,社会爱心人士与丧子家庭群体达成了圆满的对接。

  弘扬人性凸显价值

  1979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迄今已经30个春秋,产生了整整一代独生子女,并且第二代、第三代独生子女群体也正逐步产生,中国社会的细胞从多子女的大家庭模式演变为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421结构”的典型小家庭模式。

  如果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不幸去世,不仅给其家庭带来无限悲伤,也提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谁来帮助这些绝望的父母们走出困境?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作为新闻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在追求可读性、发行量的同时,也应义无反顾地肩负起社会责任,正确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凝聚精神力量,搭建沟通桥梁。不仅要发现和揭示社会问题,也要着力于推动社会各方共同解决问题。

  这组报道,关注心灵障碍群体,见人所未见,诠释了“相互关爱、心灯长明”的人性理念,并引导社会舆论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凸显了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温润心灵、促进社会和谐的报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