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商业周刊》易主背后的新谋略
作者:佚名     来源:凤凰网传媒     更新时间:2009-12-11 9:52:50

  “传统的以广告资助的商业模式已经死亡。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在线广告并不能支撑报纸长期活下去。”12月1日,鲁珀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在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如此说道。

  “毫不客气地说,这是盗窃。”对于“批发”新闻的集合网站,默多克言辞犀利。此前,新闻集团试图通过阻止谷歌(Google)链接旗下报纸的内容,以改变互联网经济的版图,包括报纸在内的大部分出版商如今都在网上免费提供内容。

  同一天,麦格劳·希尔集团正式宣布,《商业周刊》出售给彭博社的交易已经完成。向这个自己家族看管了80年的媒体品牌说“再见”,集团董事长兼CEO哈罗德·麦格劳三世在所有公众场合表达的都是两层意思,在中国也不例外:《商业周刊》的品质毋庸置疑,只是不符合公司的战略;祝福其在彭博社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显然,麦格劳三世不愿意谈及,如果从财务考虑,《商业周刊》是否已是“不良资产”。2005-2008年间,广告页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下降,“最近几年来,美国的广告主已更倾向于选择即时性、视觉效果更直观的数字化媒体,相信中国这个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其向投资者提供的一份报告则指出,该杂志去年亏损了4300万美元,对于一家营业利润率超过20%的公司来说,出售该业务是早晚的事情。

  麦格劳三世曾经努力过。早在1994年,《商业周刊》就推出在线网站www.bussnissweek.com,2008年其网站的平均独立访问用户达到920万。然而,正如默多克在演说中不幸指出的一样,“在线广告虽然在增长,但仅仅只能弥补传统广告减少的一小部分。”

  默多克矢志将继续投资优质的内容,只是他已决意不再提供免费的午餐了,旗下《华尔街日报》的网络新闻已开始向用户收费,此收费模式将扩展至旗下所有报纸。与默多克不同,麦格劳三世自担任CEO以来,一直在逐步出售传统纸媒资产,降低对广告的依赖,对比标准普尔稳固的盈利模式以及高达40%的营业利润率,何必再去劳神去挽救《商业周刊》呢?

  不过,麦格劳三世明白,在数字化时代,无论是金融服务还是教育出版领域,麦格劳-希尔集团同样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已进入2.0世界,Google等公司出现,他们就像一个催化剂,让数字化的演化爆炸了。”麦格劳三世说道,“技术的影响一言以蔽之,就是革命性的。”

  贵族CEO

  在谈及数字化时,哈罗德也会说起热门社交网络Facebook和十分嘈杂的Twitter,但现实生活的他似乎并不太热衷于商业交际。据说,麦格劳三世没有去过达沃斯论坛,也未曾到过太阳谷峰会。事实上,即便是各大商业领袖趋之若鹜的中国,他都很少来,上次来华已在2004年,两年后,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他还说更看好印度市场的发展。

  这种低调似乎与商人们喜好交际的作风有些相悖。麦格劳三世所在的家族享誉美国出版界。1888年,詹姆斯·麦格劳——即麦格劳三世的曾祖父以教育出版起家,1919年麦格劳出版与希尔出版公司合并,由此奠定了在出版业的领导地位,1966年,收购标准普尔,逐步演化成为横跨金融信息、教育出版、媒体信息服务的公司。好事者分析说,与掌舵培生集团的家族喜欢隐居幕后不同,麦格劳家族有冲锋在前的传统,目前,集团董事会就有三名麦格劳先生。

  准确地说,麦格劳·希尔应该属于信息提供商。其中,金融信息以“标准普尔”(StandandPoors)为品牌,提供独立信用评级、指数、风险评估、投资研究和金融数据,在过去10年,几乎每年(只有2000年与2008年例外)都是超过两位数的增长,现在贡献着集团超过一半的营业利润;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McGraw-hillEducation),以40种语言提供从幼儿教育到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媒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若干城市组成有线电视网络,另一部分则是“Business-to-BusinessGroup”,拥有多个在各个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品牌,比如能源领域的普氏能源资讯,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andAssociates等。

  亲近的人都管毕业于沃顿商学院的麦格劳三世叫Terry。1979年前,他一直在金融业工作,并未进入家族企业,因为当年美国运通敌意收购公司,他回去给掌舵的父亲帮忙,才开始进入公司,然后历任《航空周刊》出版人、出版部门负责人,标准普尔总裁等职,最终在1998年成为公司的CEO,谷歌的诞生还是半年以后的事情。

  彼时,麦格劳希尔集团营收规模为37.13亿美元,其业务构成是,麦格劳·希尔教育收入16.6亿美元,占比44.7%,“金融服务”与“信息媒体”平分秋色。在担任公司CEO的10年内,麦格劳三世将公司的营收规模扩大了1倍,2008年团营收达到了63.55亿美元,权益回报率(returnonequity)从1998年的22.9%增长为55.3%,公司平均股价从19.75美元增加到41.03美元。在金融危机之前,麦格劳·希尔的回报率远远战胜了标普500和对标公司。

  信息提供商

  在麦格劳·希尔集团的业务组合中,麦格劳·希尔教育类似现金牛,利润率稳定,成长性低,金融信息服务是明星产业,增长快、利润率高,两项的商业模式比较明确。而信息媒体部门,营收规模一直停留在1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业务构成业几经调整,《商业周刊》曾经隶属于该部门。在传媒业剧烈动荡的背景下,麦格劳三世遭到了中国记者的追问,“我们对这个部门的发展做了非常多的研究,仍然在继续研究。”不过从其过往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窥视其转型的若干走向。

  根据麦格劳·希尔集团1998年年报,除了已出售的《商业周刊》、仍然保留的麦格劳·希尔信息建筑公司,曾经存在PublicationServicesGourp隶属于“信息媒体”,拥有航空、医疗、科技、石化等各领域60多种出版物,Terry本人早年还负责过这个部门。不过,从担任CEO开始,麦格劳·希尔就一直在减持这部分传统杂志业务,例如《化工工程》(chemicalengineering)杂志等,目前保留在集团内的仅是《航空周刊》等几份杂志。

  “我们很早就比较明确决定要退出这个市场,主要考虑到小的行业出版物规模太小,受市场的影响又很大,这块靠广告的业务只达到我们收入的2%,所以太小了不值得发展它。”Terry解释道。9月中旬,他在高盛的投资者说明会中预测,由于广告投放的疲弱,信息媒体部门的收入将下降8%-9%。

  克服颓势的办法,似乎是成为收费的信息提供商。毕竟,集团旗下的其他两大业务提供的内容,从一开始就不是免费的。在中国,Terry告诉媒体同行,信息媒体部门将“从大众媒体转向受众细分,致力于提供更加专业和针对性的信息服务,要有针对性的、更加专业、针对性的信息平台来发展”。在他看来,《商业周刊》提供的数据还是太“大众”了。

  出售《商业周刊》后,麦格劳-希尔集团已经没有多少新闻媒体资产了,其有线电视网络年营收规模仅仅在1亿美元左右,保留的一大原因是提供的现金流比较稳定。在交易完成的新闻稿中,其战略重点将是金融服务、教育以及“商业数据与分析”(BusinessDataandAnalytics)。

  这种转型,在2005年已初露端倪,那年麦格劳-希尔收购了市场信息提供商J.D.PowerandAssociates,J.D.Power在汽车、金融保险、医疗保健等行业以市场满意度调查知名。2008年,J.D.Power还收购了Umbria公司,扩展了在线数据的挖掘能力,Umbria拥有一项专有技术,能够将在线社区上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可识别的数据。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彭博社欲娶《商业周刊》 半路杀出路透社
商业周刊:Hulu或不能维持高价广告策略
商业周刊:投资者押注实时Web 狂热之后剩者为王
《商业周刊》为何只卖1美元?
《商业周刊》只卖1美元,你买吗?
美国《商业周刊》巨亏 可能以一美元出售
挖掘网络友情背后价值
商业周刊:谷歌设计面临的挑战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