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杂志 >> 文章正文

《商业周刊》只卖1美元,你买吗?
作者:刘兴亮     来源:新浪博客     更新时间:2009-7-15 13:39:07

  今天传来惊人消息:据《金融时报》报道,了解《商业周刊》亏损情况的人士透露,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出售这家有80年历史的杂志,可能只能得到1美元。在确定《商业周刊》为非核心业务后,出版商麦格劳-希尔已指定精品投资银行Evercore负责出售这块业务。

  《商业周刊》何许人也?乃全球最大的商业杂志也。曾经,它是我们心目中的“神”。哦,不是曾经,它一直是,即使它被1美元出售了。

  前些日子,另一个“神”离开了我们——迈克尔.杰克逊。杰克逊是美国文化的造物,是这个时代的造化。《商业周刊》则是美国经济的造物,也是这个时代的造化。

  迈克尔.杰克逊走了,没有预兆,带走了他星光闪烁的舞衣和精灵般的舞步,带走了不可抗拒的歌喉、全球歌迷的疯狂和满世界的争议。

  《商业周刊》也要走了,却是有预兆的:

  预兆1:1月2日,美国亚裔社区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亚裔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报纸,今后该报将以网络版的方式存在;

  预兆2:3月5日,近150年历史的丹佛《落基山新闻》由于无法找到买家而停刊;

  预兆3:3月17日,拥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出版了自己最后一期印刷报纸,同一天该报的网络版正式开始运营;

  预兆4:4月1日,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平面印刷报纸的发行,仅在网络上发行。 

  预兆5:本月底,创建174年的美国《Ann Arbor新闻报》将终止印刷版,只保留网络版。

  ……

  所以说,《商业周刊》要被1美元售出,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同时也说明,即使只卖1美元,但结果呢?用范伟的话说,谁买谁知道;用刘兴亮的话说,谁买谁烧包。

  当然,说谁买谁烧包,并不仅仅是因为买了后要考虑下个月那么多员工发工资的问题,是因为报业的消亡趋势。

  报业的消亡势头已经呈现多年,再加上这场经济危机,消亡已经大面积开始了。当下的困境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只是大大加快了消亡的进程,加剧了困境的程度。因此,即时经济危机过去,经济复苏到来,传统媒体的好日子也不可能再重新回来了。

  我们所谓的消亡,不是简单意义的报纸媒介的消亡,而是以报业作为主营业务和核心商业模式的消亡。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和出版方式,报纸依然会有更长久的存在,但是,一切以报业、杂志和电视作为支柱收入的商业模式,都将在未来3-10年遭遇重大挫折,乃至消亡。

  互联网实验室一直在和相关单位合作,立足于未来5-10年全球和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研究,对于全球和中国报业消亡的进程作深入的分析和预测,包括大致的时间表。当然,我们也提供转型的策略分析和建议。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历史发展的趋势,任何人或公司都难以阻挡。我们要做的只是《水浒》里武松对待杀威棒的办法,因势利导。

  默多克呼吁各大报纸通过网络版收费自救,Google积极地向传统媒体遗老遗少们热情招手……这些时刻,都是报业的悲情时刻。可是,陶渊明和鲁迅都异口同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借用下电视剧《大宅门》里的白景琦常在得意时唱的那段京剧《挑滑车》中高宠的念白——传统媒体唱(忧伤地):“看前面黑洞洞”,网络媒体唱(欢快地):“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美国《商业周刊》巨亏 可能以一美元出售
挖掘网络友情背后价值
商业周刊:谷歌设计面临的挑战
《商业周刊》:2009年美国传媒产业大预测
《商业周刊》:在线视频,北京奥运大赢家
商业周刊:大媒体与博客交火的真正原因
《商业周刊》网站禁止链接 因官僚主义作怪?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