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新媒体 >> 文章正文

全媒体条件下 成就报道有更多创新空间
作者:文 璐     来源:中国记者     更新时间:2009-7-13 16:47:13

  抓住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契机,广泛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大事,也是新闻界必须完成的任务和要求。

  庆典与纪念,成就宣传报道自然是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战役性的,也属“规定动作”。对此,媒体大多已有长期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和主流媒体成就报道创新的理论实践已经很有高度和特色,成为联系群众,引导舆论,扩大影响力,甚至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与举措,可谓“精彩纷呈、亮点频频”。

  今年有关宣传报道已进入实战准备阶段,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吸收、借鉴,新传播环境、技术会提供哪些契机?尤其是刚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全景式回顾之后,再想出新,从哪里入手,怎样谋篇布局,将涌现哪些新策划新思考?

  实践不断提出新课题,也只有实践能给出答案。

  归结起来,成就宣传报道探索的焦点是传播效果最大化问题。有研究者引用著名网评:“拍手未必真喝彩”,“像赏月,什么时候都行;而赏日,只能等到日出日落,让人对光线适应才行,光芒太强,人们受不了”。创新内容、形式,讲究传播艺术,最终让人能够接受。达到激励斗志,鼓舞士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目的。

  近年来不少媒体成就报道策划十分出色:新闻直通车、市民探营团,百姓评变化、说新闻、谈感受,群众点题、采访、评优或刊登普通人讲述变迁的博客;由活动设计话题,营造气氛,调动参与。记者逛市场、走社区、进家庭,体会大成就与小感受的辩证……这些探索实践,让成就报道在理念上实现了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的转变,实实在在“贴近”。

  今年的宣传报道战役刚刚打响,就有纸媒亮出颇具创意的策划,如《钱江晚报》以“我与我的祖国”为主题,以“一条路(建国路)、一首民谣、一句祝福”为载体,以与读者交流互动推进报道深入,等等。

  多媒体时代多媒体手段,无疑为成就报道创新锦上添花:报道、参与更即时,表现更丰富,发动范围更广泛,反馈更直接,形式更多样,交流互动渠道更通畅、便捷……

  一个最近的范例是“新华社电视进驻开心网,寻找‘粉丝’群”。严肃权威与开心娱乐,传统受众与时尚粉丝,确如人们评论的那样,是“颇具想象力”的,“主旋律”与新媒体融合的一条明智之路。

  成就报道,结果重要,实现过程、原因更重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新旧互渗,见数也见人,追问热点报成就等一系列成熟经验,无疑可在复制、借鉴基础上丰富、完善、积累。

  虽然整体追求创新,但假大空、居高临下、枯燥生硬、工作简报、见物不见人等特点的成就报道并非已经绝迹,生动活泼、入脑入耳成为常态也还是一种期待,改进与努力的路程还长。

  一定条件下,负面报道可产生正面效应,正面报道也会出现片面或反向结果,譬如所传播的与百姓实际感受的相悖……后者正是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竭力避免的。

  今年也是业界自身庆典与纪念相对集中的年份。

  60年前,一批报纸伴随新中国的诞生出生,又伴随新中国的发展而成长壮大,已有媒体合作举行了多种纪念活动,回顾与展望,历史告诉未来,关键还是做好今天的事情。(文璐)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默多克新闻集团否认窃听指控 认为报道不负责任
谷歌事件深度报道:是谁曝光了谷歌涉黄事件?
中国百强广电报灾区联合报道行动圆满结束
《财经网》为何如此报道关键事件?
如何认识报业数字化、全媒体的种种探索?
全媒体时代来临:挖掘潜在读者群
青少年网瘾最高危年龄为17岁
新闻出版总署:报道失实 报刊总编辑要公开道歉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