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文化访谈 缘何一传播就成口水战
作者:佚名     来源:华商报     更新时间:2008-9-5 9:03:02

  近日,著名作家、考古学者岳南被网友质疑“借贬低易中天、钱文忠、盗墓小说上位”。记者注意到,引发质疑的,是被网络频繁转载的一篇新闻,各网站转载标题也大致相同,称岳南批评盗墓小说,称其浅薄如同“厕所文学”。

  记者追溯到访谈原文,却发现这是一篇陈述岳南文化立场与观点的深度访谈,具有相当专业的学术内涵。但该文被摘编转载时,其访谈中对易中天、钱文忠、盗墓小说等一言以带过的观点却被放大,由此引发了文化圈的一场“口水战”。

  该深度访谈的作者吴怀尧并不在意媒体对访谈内容的片面放大,作家岳南本人也称看到这些偏离自己本意的报道后,“一笑了之”。是怎么样的文化生态令“当事人”如此宽容或无奈呢?

  文化名家访谈被“舍本逐末”

  9月1日,民间制榜人、“怀尧访谈录”的主持人吴怀尧正式发布了自己新的文化深度访谈《岳南:大师之后再无大师》,有20多家网站转载了这篇稿件,标题都大致相同《作家批评盗墓小说:称其浅薄如同“厕所文学”》。

  但很多读者在阅读这篇访谈时发现,这篇18000字的访谈中,几乎都是岳南在谈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思想观点,只在吴怀尧的文末涉及到了盗墓小说,他问岳南:“盗墓小说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保留品种之一,目前盗墓类的‘悬疑小说’颇受年轻读者喜爱,对这些通过网络走红的新锐作家的作品,你有看过吗?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公开或私下表明受过你的影响,对于他们的作品你能否评价一下?”

  岳南称:“现在街面上摆着的那些年轻人写的盗墓小说是个很浅薄的东西,跟厕所文学差不了多少,应该叫如厕小说才正确。”岳南对此问题的回答200多字,大概占了这篇长达上万字的访谈的五十分之一。

  标题为《作家批评盗墓小说:称其浅薄如同“厕所文学”》的访谈上网后,也引起了一些报纸的关注,但也只是关注其中岳南对盗墓小说的观点,此外,岳南对易中天、钱文忠等讲坛明星的一言带过的看法也成为关注点,

  因为岳南在访谈中说过这样一句:“易同志,不是别人少谈,而是你要少谈,最好不要谈什么陈寅恪,因为你确实不懂陈寅恪。”岳南对钱文忠的看法则是“功力不足的文学爱好者”。并有媒体就此采访了钱文忠和盗墓小说《鬼吹灯》作者张牧野,至此,这则访谈变成了一场文化“口水战”,对易、钱二人的评价使岳南成为并未真正读到访谈原文的网友的“众矢之的”,他的真正的、大篇幅解读的文化观点则被忽视。

  岳南、吴怀尧均称“不在意”

  昨日下午,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具有传奇色彩的考古学者岳南,他语气平静地告诉记者,对这些比较刺激的标题和“口水战”他并不生气,并且宽宏大量地理解部分媒体人的这种做法:“媒体有媒体的操作方式,竞争都很激烈,为了突出眼球,就采取一些抢眼的标题,但我对这些都是一笑而过。这些也没有什么关系,我虽然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但是我也不会生气,但我不希望他们这样做。”

  岳南告诉记者,他非常满意吴怀尧对他的访谈文章,因为在此之前吴怀尧几乎看完了他的所有著作,并且逐一阅读了所有关于他的采访,花费了近一个月时间准备采访提纲,他还将这篇访谈放到自己的博客上。

  几乎和岳南一个观点,吴怀尧也称他并不介意。昨日吴怀尧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文化人都是浪得虚名,我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深度访谈,让大家了解真正的文化名家。我的访谈发表后,我就不再去管它的影响,我只对我的访谈品质负责,因为采访对象可能有一些观点我不是很赞同,但作为作者,我还是应该在稿子中如实反映。我接下来应该是去全力准备我的下一篇访谈了。”

  吴怀尧认为,他的目的是让真正有独立思想的文化大家走入公共视野,尽管网站那些标题会很刺激,但读者点开网页后还是能通过相关链接看到访谈的实质内容,会让岳南更多地被大家了解。

  媒介专家:作家应捍卫思想

  作为研究媒介传播的学者,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春泉认为,这种现象其实是现在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态势的必然产物,但作为学者本人,岳南和吴怀尧都应该捍卫自己的基本思想观点和作品,而不是像往常人们所言:“作品一旦产生,作家已经死了。”

  王春泉认为,首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在当前的文化圈里,不管是作家、读者、媒体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寻找和制造吸引眼球的东西,大家在这一点上认识接近;产生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时,读者乐意,作者也乐意,但这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已经背离了文化原来的宗旨。

  其次,在这个事情中,作家走了投降主义路线,现在媒体的报道和访谈与原来的宗旨其实是背离的,访谈原意强调独立学术、坚持己见,“不思想、毋宁死”,但因为部分媒体要吸引读者,追求曝光率,他们就都向“市场”妥协了。这是不太正常的现象。

  他说:“应该坚守责任,否则思想家实际上就成为世俗力量的支持者和纵容者了。”

  王春泉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也只是媒介发展的过渡阶段,“吸引眼球”不是只有这样一种做法,而且这种做法会破坏媒体自身形象,随着媒体的发展,这种文化报道会恢复冷静和理性状态。本报记者狄蕊红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凤凰新媒体 CEO 刘爽
视频网站版权混乱
通用电气(GE)中国
公关传播总监 李国威

通用电气(GE)如何打好奥运宣传战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