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研究 >> 文章正文

传媒观察: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的“难产现象”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传媒-《新闻实践》     更新时间:2009-12-1 10:26:07
  名主持人在屏幕上屡见不鲜,但是,培养和推出电视媒体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以下简称“三名”)却不尽如人意,被人称为“难产现象”。那么,电视媒体到底需不需要“三名”,难产原因何在,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三名”的培养工作?本文欲对此进行初浅的理论思考。

  电视媒体到底要不要“三名”

  在业内以及学界有这样的观点,纸质媒体的记者、编辑、评论员的工作相对独立,各管一摊,可以在文字稿、照片说明、专栏题头等,署上记者、编辑、评论员的名字,有的纸媒还有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栏目,并且配发照片。一些热心的读者就会寻“名”而读,成为“三名”的忠实粉丝。但是对于电视传媒来说,独有的“线性传播”和声音画面稍纵即逝,使受众很难记住在节目最后滚动播出的一长串播职表的名字,而所能熟悉的是在节目中出声露脸的出镜主持人。所以,有人认为在电视媒体中有“名主持人”足矣,没必要再推出“三名”,甚至是一个无法运作的“伪命题”。

  笔者认为,“三名”的培养和推出,是电视传媒数字技术发展的需要,是塑造电视媒体综合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建立有效激励竞争机制、建设优质采编队伍的需要。

  随着便携式摄录设备和数字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同步性大大增强,特别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使记者的出镜采访报道、编辑的同步剪辑、评论员的直播评论成为电视新闻的常态。从央视新闻频道的最新改版可以看出,新闻节目中记者的出镜率明显增加,而且高频率地在节目中引入评论员来对相关新闻话题进行点评。这不仅对记者、编辑、评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也为电视“三名”的成长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时至今日,电视主持人仍是节目的参与者和完成者,也是节目、栏目、频道乃至电视台的形象符号和识别载体,各家电视媒体都把打造出优秀主持人队伍,作为衡量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电视媒体频道的进一步改革,单靠几个主持人独撑屏幕的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就曾说过:“打造名主持人时代过去了,现在是打造名记者的时代”。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不断增强的信息需求,应对海量网络视频的挑战,电视台应该像重视主持人培育那样,把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作为其形象资源和实力资源进行统筹投入,造就台前幕后各个环节的“珍珠链式”运作模式,从而培育和形成配备合理、各尽所长的人才结构。

  其实,从电视媒体人员构成比例来说,主持人仅仅占了很小的比例,以央视为例,截至2007年底主持人仅有331名,而近万名从业人员中,更多的是节目生产一线的专业采编人员。他们是电视媒体运作的主体,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主干力量。对于如此众多而庞大的群体而言,是否具有成才的环境、成名的几率、成家的愿景,也就是说有无可能成为“三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培育人才的机制,实则是有效的竞争和激励体制,有利于电视媒体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电视采编队伍。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农夫山泉疑“砒霜门”是幕后操作? 索赔恐达10亿
“赛的维克”(Sidewiki),谷歌的屠龙刀?
酷6网“傍大款” 视频网站彷徨:卖身还是硬撑?
外研社庆祝成立30周年 李岚清题词祝贺
传媒观察:资源整合是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道难题
菲律宾记者总统府集会 抗议上周血腥屠杀事件
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年内启动 明6月底前完成改制
广电总局调《蜗居》重审 电视再播或为"洁净版"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