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学者访谈 >> 文章正文

专访:俄罗斯记者眼中的中国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更新时间:2008-4-30 9:29:28

  在2007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中,中国记协、俄新社和俄罗斯"中国年"中国新闻中心于去年5月份设立了俄罗斯"中国年"俄文报道新闻奖。《圣彼得堡信使报》记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瓦列里·彼得罗维奇的《上海:从西瓜地到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工人报》记者弗拉基米尔·帕夫洛夫斯基的《大变革时代》以及《维亚茨基边疆区报》记者瓦西里·斯米尔诺夫的《中国日记》分获政治、经济、文化类一等奖。作为奖励,以俄罗斯《圣彼得堡信使报》记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瓦列里·彼得罗维奇为团长的俄罗斯获奖记者团一行3人应中国记协邀请,于今年4月21日至27日对北京、杭州、千岛湖进行了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4月26日,三位俄罗斯记者回国前夕,本网记者有机会与三位记者进行了交流,聆听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分享他们访华的收获。

 

俄罗斯获奖记者团同中国记协网记者合影

 

俄罗斯获奖记者团与中国记协网记者亲切交谈

  中国记协网记者:您好,团长,一路辛苦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瓦列里·彼得罗维奇:我认为,中国是一个让人感觉不到疲倦的地方,因为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让我总是充满活力。

  中国记协网记者: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所供职的媒体的情况吗?

  奥斯特洛夫斯基·瓦列里·彼得罗维奇:我在圣彼得堡为两家媒体服务,一家是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圣彼得堡日报》,这是一份属于国家的报纸;还有就是《圣彼得堡信使报》,这是一份私人办的报纸,它的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和高学历人群,他们非常希望了解世界范围内的事情。我经常写一些评论,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发表。我每周还在圣彼得堡电台做一次节目,和知名的政治家、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另外还参加当地电视台的节目;同时还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系教书。所以总是有人问我:"这么多的事情,你能做得完么?"我回答说:"我也不知道。"

  中国记协网记者:此行访华是一份特殊的奖励,因为你们写出了关于中国的非常棒的文章。我很想知道你们的文章是怎样"出炉"的,以及获奖后的感受。

  奥斯特洛夫斯基·瓦列里·彼得罗维奇:去年我曾经到上海访问,对中国有了一些了解,正是那次访问让我写出了获奖文章。意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受到中国同行如此高度的评价,正是因为如此,今天我才能够坐在这里。

  关于中国的报道在圣彼得堡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当我们从上海回来后,在电台做节目时,接到了几十个听众打来的电话,我们都来不及回答他们所有的问题。去年10月份,我在《星》杂志上也曾经发表过关于中国的长篇文章。事实证明,中国以及中国的发展经验在正处于发展中的俄罗斯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我们要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告诉俄罗斯的读者。

  瓦西利·斯米尔诺夫:正像我的同行讲到的,关于中国的文章在俄罗斯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记得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火车站附近,当时北京通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就从这个车站经过,列车的名字叫"友谊号"。当时我们总是充满好奇地接近这列车,经常在列车停留的时候与车上的旅客交换一些东西,如像章、明信片什么的,旅客中有很多人俄语说得非常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还让我常常回想起那时的氛围和感觉。去年6月,我是怀着十分满足的心情来到中国的,我写的那篇文章《中国日记》我自己也很满意。开始我是想写一个长篇的,后来还是分6次发表的。文章发表后,读者总是问我:"你还会去中国吗?"我回答说:"我一定还会去中国的!"

  弗拉基米尔·帕夫洛夫斯基:去年6月我也是第一次到中国。在俄罗斯,有很多年龄大些的人都记得关于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一些细节,比如说一些中国的商品。我认为这种友谊不仅是两国政府层面的,而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当我的那篇只是写了我对中国的印象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在报上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热烈的反响。虽然我们的人民知道中国搞改革的事情,但却很少有人亲身去了解这个进程。在很多俄罗斯人的印象中,中国还是停留在过去的阶段。虽然那次我们只停留了短短一周的时间,也只去了北京和上海,但是中国的发展让我感到惊诧,特别是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港口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真是难以想像。《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工人报》也正因为我写的那篇《大变革时代》而成为俄罗斯第一家长篇报道中国的地方报纸。很多读者都问我:"中国真的像你写的那样吗?"就在半个月前,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曾经组织过代表团访问北京和上海,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吸取中国的经验。这次来中国,使我对中国的了解更加丰富了,我会再次将我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的读者。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我们与中国的新闻同行们进行了交流,增进了了解,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打下基础。

  瓦西利·斯米尔诺夫:我补充一点,去年11月,我们曾经在莫斯科接待过来自中国的新闻同行,我们交流得很好,也很有收获。

  中国记协网记者:刚才瓦西利·斯米尔诺夫讲到的友谊号列车,以及弗拉基米尔·帕夫洛夫斯基讲到的俄罗斯人对中国的深厚情谊,听后让人十分感动。我想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永恒的。其实在中国,也有很多五六十岁的人都对俄罗斯准确地说是前苏联怀有很深的情结,很多前苏联的歌曲至今还在中国传唱。

  瓦西利·斯米尔诺夫:今天在杭州宾馆吃早餐的时候,餐厅里的音乐就是我们俄罗斯的民歌《卡林卡》。在杭州街上散步时我也听到过有人吹奏俄罗斯的《纺织姑娘》。

  弗拉基米尔·帕夫洛夫斯基:这次来中国,我们遇到了一些上年纪的中国人,的确,他们并没有忘记俄罗斯人,他们仍然对我们微笑,还热情地与我们合影,非常友好。

  中国记协网记者:这次你们来访的时间也很短暂,但是你们看到的全都是经典:杭州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堂,千岛湖是中国最美的自然景观之一,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今年还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现在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地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我想知道你们是否也感受到了这里迎接奥运的氛围?

  瓦西利·斯米尔诺夫:大约一年前来北京时,"鸟巢"还正在建设,今年来北京看到大部分场馆都已经建成了,尤其是北京的街道变得更干净了,市容更漂亮了。遗憾的是,我们自己不能亲自参加北京奥运会。俄罗斯会派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我们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就有十几个运动员要来北京参加奥运会。另外,我们也要吸取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经验,因为俄罗斯将举办冬季奥运会。届时,我们会满怀希望地在家里观看奥运会的盛况,我们的报纸也会每天刊登关于奥运会的消息。

  奥斯特洛夫斯基·瓦列里·彼得罗维奇:我想补充的是,圣彼得堡也在准备申办2020年夏季奥运会,所以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弗拉基米尔·帕夫洛夫斯基:奥运会的宗旨是把世界人民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让人民彼此分裂,我们一定会坚持宣传这样的理念。

  奥斯特洛夫斯基·瓦列里·彼得罗维奇:我亲眼目睹了圣彼得堡是怎样迎接圣火的,圣彼得堡三分之一的市民走上街头迎接圣火。我们一定会写出对中国的良好祝愿。

  中国记协网记者:感谢你们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也预祝圣彼得堡2020年奥运会申办成功。

  奥斯特洛夫斯基·瓦列里·彼得罗维奇:我们一定会努力的。

  中国记协网记者:也非常感谢你们在辛劳的旅途中给我一个机会,能够分享你们的收获。你们是传承中俄友谊的使者,欢迎你们再次访问中国。

  弗拉基米尔·帕夫洛夫斯基:俄罗斯地区媒体领导人联盟正在筹备10月到中国访问的新闻代表团,报名的人非常多,我想到时恐怕需要一个专列才能把这么多记者运到中国来。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记者编辑工作中常见成语误用释例(一)
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干部要把记者当合作伙伴
刘明:媒体的力量是强大,但记者切毋妄自尊大
男子冒充电视台记者以拍扶贫片名义拐卖儿童
莫斯科记者报何以成了“折翅的天使”?
报道选举风波《新京报》记者被打 多处受伤
记者采访中的应变技巧与突破力
《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的“三心”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财经时报》邵颖波
当前中国财经类媒体没有哪家是干净的
《经济半小时》高先民
我们是“守望者”,关心“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乡约》制片人肖东坡
五年涨五倍 《乡约》收视奇迹背后的故事
微软公关总经理 陈然峰
微软:企业公民建设理念 共赢思维下的商业策略
英特尔公关总监 张怡璠
英特尔公关策略:我们如何为媒体量身定制新闻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