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香港文汇报彭凯雷:十年来“两会”遇到的记者朋友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记协网     更新时间:2009-3-4 9:37:05

  两会召开在即,想起十年来"两会"遇到的记者同仁朋友,精彩、生动的面庞浮现在眼前。去年"两会"结束时:我写我的心底的祝福。今天,我翻开我昨日之祝语,希望我既往的祝福,在明天即将拉开大幕的"两会"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人民大会堂里记者追逐热点的奔跑中,能够在明天开始逐一成真:

  我祝福,不断跳槽的我的记者朋友,真的拥有"炼金术"般更灿烂的前程!

  我也祝福,像春天的小昆虫一样更辛劳、更繁多的记者,明年再来!

  我更祝福,人民大会堂里相忘十年的小邮局明年吐出更美好的信笺,远离首都的"畬族医药李时珍"们书写更精彩的足迹,明年握手再相见!

  十年"两会",看尽大人物风云际会,从内阁部长到明星演员,还有一些沉默的人,是他们构成"两会"政经风景的底色。有的是跋山涉水的基层委员心怀社稷,有的和我一样是奔跑中的记者心中有喜悲哀乐,其中有如鲁迅所言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更多的是或者如诗人杨键所说"沉默是我的国家的底色"。或许,就在这里,读懂中国。

  底色之上,引人瞩目的是场景就是"滚雪球",核心是知名委员、代表、与会官员,里三层外三层的是记者和闪光灯。央行行长周小川、著名导演张艺谋、甚至毛泽东孙子毛新宇,都在大会堂内平地突腾起雪浪。在这些浪潮消散时,总有一些记者穷追不舍,一直追到门外,追到停车场,追到代表委员车子关门启动的瞬间。

  追逐部长车窗前

  新华社报道有一个"小花絮",说是一位美女记者追访致公党中央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一个人一直追到万钢上车,关门,关窗被拒绝。其实不然,在他上车之前,记者追问万钢是否会有更多的民主党派在政府任职,万钢回应:"会增加的!"当工作人员关上车门后,记者问"那致公党呢"?已坐下的万钢摇下车窗,微笑回应"这不都有一个了吗"?这就是开明部长的真实细节,这就是我的同事马静,锲而不舍地追询着政改最新动向。

  还有新任政协委员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斯塔,遇到他时,这位藏族高官笑言文汇报两位记者"来势凶猛",不问到新闻不肯罢休,他直赞香港记者真是敬业。香港文汇报第二天刊出《中央10亿修缮藏区宗教场所》的报道版面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令我难忘的一幕是,政协开幕式结束时,汪建熙委员刚刚步出大会堂进入大厅,身边突然形成滚雪球效应,成为里三层外三层记者包围的热门人物。作为海内外知名的中投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熙,经历传奇,履历丰富,但谈吐平实又生动,一派学者风范不拒提问,直到他步出大会堂,走到停车场,打开车门时,还有记者追问个不停。

  向高官求职

  这一路采访,我正在汪委员身旁,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曾与我同事,现在英国一家通讯社驻京的记者听了汪对中投公司的介绍,对中投公司前景的美好描述,对汪紧追不舍,一直追出大厅时,她问汪"那我可不可以到中投工作?"汪委员很诚恳、认真的做答:"可以的,我们欢迎海内外有能力者来应聘,应聘的具体要求是--------"

  次日,我和汪委员、她又在人民大会堂入场时相见。今年,"两会"管制很紧,在西大厅委员入场处,警卫拉起了隔离的红线。我"混"入场内,中外记者都在线外。跑"两会"十年,很多记者都是朋友,他们抱怨着,但都宽容的看着我。唯有她,看见我向汪委员递上两页A4纸,那我是递给汪委员一份文汇报的打印网页,她或许误解我也在"求职",开始向紧守红线的一位女工作人员"揭发"我。

  我远远的看到了她的举动,心里难过,唯有很好的同事和朋友,唯有她"独家"举报。这时,她突然发现我注意到她,脸色变了。工作人员没有来"抓"我。那时,我想起杨键的诗"我的软弱,使我养成了/即使有人来捆我,/抓我去坐牢也算了的心情"。亲和的朋友,背叛的朋友,回想着这些,我默默的顺着委员们的红地毯走开。

  这是真实的故事。在这"两会"的底色里,记者是政策的质询者,政经动向的探询人。可在竞争激烈好工作难求的世态里,记者也是职场上的普通一员,做好一份工好难,找到一份工作好难,在底层里,挣扎的人哪怕是朋友间也最易倾轧。

  一瞬间,十年艰辛采访不易的幕幕涌入脑海,我原谅了她。

  起草提案·委员代言

  其实,更多的委员、代表、官员,体谅着记者,记者其实是民众的在时代激流中感同身受的直接代言人。我的两位同事海岩、轶玮采访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张希钦,结束时抱怨带薪休假制度难以得到落实,张希钦说,如果你们有切身体会可以提炼出来意见和建议,我来提提案!局长的爽直与关切,引起两位同事的雀跃!她们真的在晚上写一份提案草稿,这是高官为民生的应诺,更是回应着改革开放三十年节点上时代的悸动,"国计、民生"这个成语中两个词的顺序正在悄然改变。

  今年"两会",很多高官带给我们内心莫名的感动。比如,吴仪副总理,她在位时大声疾呼重视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坦言"退休后要研究《黄帝内经》"。比如,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新上任就遇中医药事业低谷,我曾采访过他,中医药管理局一系列果断行动为中医正名,令"中医不废更倡",我在报道时心里涌起一种感动中的激情。

  但更令我感动和激动的是,一位小人物,一个陌生人,我们萍水相逢,却像朋友相逢,默默中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激情在激流。

  相见的地点更是传奇。那是在沸腾的人民大会堂南厅一角,没想到有一个默默无名的小邮局。十年了,我第一次发现这一抹绿色。那里排着长龙,原来是代表、委员在排队买首日封。

  我懊恼自己十年才发现这个沉默的角落。我也排在其中。一个小时太漫长,我和身后的委员聊起来。他叫雷后兴,是畬族医药的传人,新晋委员。

  我们相见,就像是一段因果传奇中的动人片断。

  邮局中的萍水相逢

  之前,我在十七大时访问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没有想到,是他提出在十七大报告论述"中西医并重"时增加"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容,没有想到,中共十七大报告定稿采纳他的建议,这是中共党内民主最生动的体现!在这中医药遭抨击陷入低谷的时代,这可谓一锤定音平息争论,中医药发展将迎来黄金机遇发展期。这也成就了刊登在香港文汇报上《胡总一锤定音,中医不废更倡》的精彩报道。

  没有想到,在这大论述的背后,在被遗忘的邮局一角,我遇到了在基层默默响应着部长建议的陌生而珍贵的朋友,我对中医药民族医药振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有着"畬族医药李时珍"的美誉。

  在漫漫挪动中,作为中华畬族医药的传人,他有一腔激愤,他说,西医是刘翔,中医是六十岁的老太太,民族医药是小弟弟。民族医药需要社会与政府的扶植。

  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他讲起吴仪对中医药民族医药的重视,对即将退休的她充满敬意。讲到对新上任的王国强局长几次振奋人心的讲话,对他推动创新之举满怀期待。对于我能热心为中医药民族医药呼吁,他连说难得,连说感谢。

  我讲起我刮莎的经历,激起他讲述畬族医药的传奇,蚂蚁痧,蜜蜂痧,蛇痧,这些好东西,没有失传,传承着在我们知识之外的更多的医学神奇,更多的文化的秘密。

  一个小时,我和他总算买到首日封。临别前,我请他签上名字。让他教我"畬"字的写法。

  我在想,在中投公司楼继伟、汪建熙"炼金术"的后面,在吴仪、王国强的魄力与智慧的底色中,有着普通代表委员、记者、民众们,有着这些小人物热烈的感恩与期盼,更有着他们默默的呼吁、行动与传承。

  祝小昆虫明年再来

  三月就要过去,我结识一个小时的朋友将回到浙江丽水继续畬族医药跋山涉水的传承事业。而我和三千名记者,以人民大会堂为核心散开在海内外。相遇,或者是相忘于江湖,那是为了热烈的充满期待与成就的再次相逢。

  我祝福,不断跳槽的我的记者朋友,真的拥有"炼金术"般更灿烂的前程!

  我也祝福,像春天的小昆虫一样更辛劳、更繁多的记者,明年再来!

  我更祝福,人民大会堂里相忘十年的小邮局明年吐出更美好的信笺,远离首都的"畬族医药李时珍"们书写更精彩的足迹,明年握手再相见!(香港文汇报 彭凯雷)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与推广
总监 金俊

公关和媒体是鱼和水的关系
《第一财经周刊》
总编 何力

市场定位决定必须第一
《IT时代周刊》
副总编辑 张里

坚持新闻理念 不畏经济寒冬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