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杂志 >> 文章正文

可持续发展中的媒体责任
——《新民周刊》理性与建设性报道刍议
作者:佚名     来源:新闻记者     更新时间:2009-2-27 10:15:13

  《新民周刊》自1999年1月创刊以来,以“影响主流”为己任,关注“新闻、新知、新锐,民生、民情、民意”,力求理性、冷静、智慧的办刊风格,其“言论”、“调查”、“绿色GDP漫谈”、“书评”等固定栏目广受关注。2003年底,《新民周刊》还在国内首推“年度封面人物”评选,作为兼具深度和速度的时政类新闻杂志,《新民周刊》成为契合新型生活方式的新闻读本,受到了城市中产者的普遍欢迎。

  深度:周刊与日报、日播的最大差异

  新闻性周刊与报纸、电视每天报道的新闻最大的差异实际就在于深度,在于“观点供应”为主。报纸、电视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大卖场,有各种各样的报道类型。显然,做专题、深入报道重大事件,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是应有常态。

  从一般的新闻理论上来说,所谓主流,实际上就是指“社会精英”,主流媒体又叫“精英媒体”。在美国,主流媒体不但社会影响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比如美国有《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在德国也有一些,如《明镜周刊》、《焦点周刊》,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常常并不花哨,往往在严肃的重大选题上做文章,依靠记者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还靠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吸引读者,一直引领着媒体的潮流。

  在中国,目前的新闻性周刊包括《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瞭望东方周刊》,以及这里重点关注的《新民周刊》。这些周刊都在追求成为主流大刊,而相互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竞争的关系。国内也有学者将《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以及《新民周刊》看成是国内新闻周刊的“第一阵营”。这几家新闻性周刊目前的情况是,或在京津塘地区口碑比较好,或者在长三角地区影响比较大,或者在珠三角地区有比较深的渊源,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中国社会,真正能影响左右主流人群决策、管理和价值取向的周刊,目前还无一成熟。似乎大家都在发挥作用,但都不那么理直气壮。相比某些地方的一些主流日报,特别是新崛起的都市报,周刊的局限也相当明显。所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主流大刊,《新民周刊》未来的路还很长。

  作为主流媒体,其从业人员心底里都应该有一种追求,就是做一个时代变化的忠实记录者,发挥“铁肩担道义”的作用。我们认为,《新民周刊》做的很多报道,实际都是充满着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反映。但是要达到更高的、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则不是发表几篇有影响的报道就奏效了,而是需要长期的坚守。

  《新民周刊》正在这样的努力坚守中。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报道为例,《新民周刊》就张扬着自己的理性与建设性。具体表现在,当环保问题如内蒙古沙漠化、太湖蓝藻事件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时,《新民周刊》一定会责无旁贷派记者前往进行深度调查。同时,《新民周刊》会采取更建设性的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和报道。正面选题、提出新的观点方法,通过可感可触摸的报道,以小见大地满足读者需求。相比之下,粤派的文章和杂志更具有麻辣风味,比如《南风窗》的责任和担当就是揭露社会问题;而海派文化更在乎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过分追求哗众取宠的效果去迎合读者的情绪,《新民周刊》正是如此。

  案例:关于能源问题的系统化报道

  从国家层面上,能源是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则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能源保障。作为政府,一定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作出决策,如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等等。

  从社会层面上,能源与企业生产、社会生活尤其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经济增长使老百姓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带动了如汽车、住房等一系列与能源有关的产业。过去10年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年人均消费石油为0177吨(美国为3077吨,日本为2265吨)分别是美国的1/17和日本的1/12。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而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登上2000美元台阶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使能源消费与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耗还将不断加剧。

  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新民周刊》对能源领域的思考也由来已久,并从2005年开始系统地针对能源领域的相关信息作出了积极的反应,特别是对这个领域发生的事件、现象、重大政策等都及时作了大量报道。同时,作为工作在上海这样一座无任何自然资源优势城市的从业人员,记者们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积极传播可持续发展思想,倡导新的绿色观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经济发展也促使读者开始对自己内在的需求进行思考,对能源消费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出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2005年,《新民周刊》辟出专栏邀请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畅谈有深度的话题,略显专业性。2006年,《新民周刊》与《文汇报》一起,联手壳牌石油公司,举办了一次《可持续发展论坛》。当时这个论坛邀请了政府部门、社会科学院、高校相关的决策人员和研究人员,共同探索能源与可持续的关系等等。此后,《新民周刊》的选题常以长三角区域节能环保的突出案例为线索,以更具有可读性的方式进行采访、写稿。而从2007年起,《新民周刊》将作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故事性的方式围绕“绿色、环保、水资源”作为主要入手的话题。相关报道刊登之后,在读者圈中形成一系列的阅读期待,很多读者会打电话到编辑部,积极点评并加以出谋划策。《新民周刊》甚至开始成为一个牵线搭桥的平台,为企业、产业部门、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等,提供联络上的便利。

  绿色:奥运年的理想合作选题

  2008年,《新民周刊》与壳牌公司的合作,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双方都已经不满足于专栏配广告、案例小故事的合作形式,双方都在寻求新的创造性的报道方式。于是,《新民周刊》举办了一次征文活动,目的也是延续其对能源问题一向持有的媒体责任,希望通过征集各个行业有关能源之道、环境之道的有意探索,多方面、多渠道地反映中国在能源、环保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丰富实践。

  应该说,由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关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究、节能开发和节能运用等案例层出不穷,可以报道的资源很多。根据报道规律,《新民周刊》向全社会征集新能源研发、生产、管理中大量生动的经典案例和亲身经历等,反映民众的环保和能源的觉悟和行动,用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这个建议得到壳牌的大力支持,他们同意作为合办单位予以响应。从2008年4月开始,《新民周刊》共收到了百多篇文章,并初选了9篇由大部分“海归派”提出的新观点新文章,作为优秀的候选作品予以发表。

  这里,不妨通过这些有心人的文字,来看看世界上的人们做了些什么,对我们又有哪些启发:

  一位专家介绍其在英国所经历的绿色生活,指出绿色生活的原则就是兼顾到健康、经济和环保的生活习惯。而文章中所提到的许多做法都值得读者参考。如:英国设计师在大型超市的建筑中融合了对环境保护的诸多考虑,包括天窗采光结构大大降低了照明需求;坡形外墙和屋顶连为一体,并在上面种植草坪,这样不仅能利用大面积草坪制造新鲜空气,还能调节建筑内温度,减少对空调依赖,达到节能环保的双重效果。另外低碳生活由此成了很多英国人的新习惯,比如上班不开车而转乘公共交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骑自行车上下班。由此,“把车留在家里”,成了新的绿色生活习惯。

  在2008年发表的一些文章中,“绿色奥运”的理念也得到充分报道。但北京对于奥运期间市民自备车单双号出行的限制政策,是否会在上海世博期间也实行,读者是有疑虑的。毕竟,高价上了牌照、又交了养路费的市民自备车,要在180天的世博期间限制过多,是不能硬性推行的。于是,说理就非常必要了,而英国民众新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周刊的读者应该是有启发的。

  此外,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也面临英国式的转变。曾经和很多发达国家一样,英国社会生活中也大量产生浪费,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最有待改进的是商品的过度包装问题。由此,很多环保组织提出“简单生活”的理念,倡导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回收有机垃圾做肥料,尽可能过不产生垃圾的生活。而在2007年7月的一份调查中,66%的英国民众表示,会为环境保护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力量打造绿色生活和绿色家园。

  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准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完全遏制能源消耗是不现实的,开发新能源已经被列为政府工作的目标。今年以来,《新民周刊》还介绍了不少国际能源替代的最新案例,读来也让人倍感希望。如有文章是这样介绍德国能源政策和资源循环利用观念的:“对能源的态度,德国人很谨慎,对可再生能源很追逐。目前政府竭力支持和鼓励的是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发电、生物发电和沼气发电等。政府对再生能源的支持,体现在再生能源入网电价(高于一般能源价格)的调节,以及对再生能源项目研发的资金投入支持上。比如,普通家庭可自费安装太阳能设备,连续12年可将生产的电能以较高价格入网以代替政府补贴。从能源态度上,我们可看到德国人对待资源的珍惜情结。同时,工业界对环保法律的遵守也是自觉的。德国的垃圾处理已形成一个可循环体系,该国每个家庭基本上有4种垃圾是必须分拣的:纸张、生物、塑料和杂垃圾。每年,每个家庭是按照垃圾桶的个数缴费的。”最后,文章还精辟地评论道:严谨的德国人,遵纪守法是他们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同时,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也让他们愿意监督和检举他人的违法行为。也正是这样的价值观,给德国社会带来了秩序,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文基础。

  显然,这些生动活泼的文字,吸引着读者,在网上也拥有很高的点击率。如果这样富有意义的活动继续得以经常性地开展,大量关注着环保问题的热心市民就会成为忠实的读者。同时,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一致性,《新民周刊》也会巩固和壳牌公司的合作关系,并有机会接触到相关新能源最新成果的新闻信息。这就是《新民周刊》作为媒体在环保宣传方面的双赢之路:既承担了义不容辞的发展责任,又获得了与日俱增的社会效益。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如何曝出菲尔普斯吸毒丑闻? 媒体现身揭秘
本月二度出现卫星信号中断事故 多家媒体受影响
代言“问题食品” 名人负连带责任
工商总局曝光十大严重违法广告 连媒体一起曝光
金融危机“催促”媒体思考如何“危中寻机”
如何实现媒体与权力的双赢
中国网络媒体2008年度新闻风云榜揭晓
媒体进入电子商务,意欲何为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与推广
总监 金俊

公关和媒体是鱼和水的关系
《第一财经周刊》
总编 何力

市场定位决定必须第一
《IT时代周刊》
副总编辑 张里

坚持新闻理念 不畏经济寒冬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