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文章正文

闽西日报总编辑范启麟:地市党报总编的职责素质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传媒     更新时间:2009-9-27 9:24:01
 编者按:

    作为总编辑,办好所负责的报纸,是其最大的职责任务,尽管办党报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作为地市级党报,由于各自所处的区域不同、办报条件不一、受众的风俗习惯也有区别等,所办报纸亦各具特色;就总编辑个人而言,因为各自的思维方式、思想水平等差异,在办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也有很大的差别,尽管"同工"但也有"异曲"之处,各有风格。

    闽西日报总编辑范启麟撰写的《总编辑办报记事》一书,从总编辑日常工作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切入,描述了一个地市党报总编辑在做什么工作,是怎样做的,多角度反映了作为地市党报总编辑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完成职责任务的素质要求。今天我们将他2008年在办报过程中的体会、心得摘编,供新闻界同仁参考。

    总编辑办报记事

  1月18日 星期五 勿忘报业系统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

    弘扬先进事迹,唱响主旋律,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些年来,在报社内部涌现了很多好人好事,有的也获得了较高的荣誉,但是通过闽西日报这一媒介给予报道的是少之又少。新闻工作者习惯于挖掘、宣传、树立先进典型,但对自身的和业内的先进典型往往又容易疏忽。

    今天上午,在闽西日报社召开庆祝《闽西日报》自办发行五周年暨2007年度发行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听取了优秀发行员的先进事迹介绍,深为感动。尤其是新罗区红坊镇发行员张鸿周的先进事迹,更是令人称赞。他五年如一日,行程10多万公里,风雨无阻,且热情服务,全身心投入,五年没有出现差错。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会上号召大家要向他学习,要在《闽西日报》宣传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并请在会场的新罗区委宣传部的领导帮助协调,争取申评区劳动模范,然后再申评市劳动模范等。于是,我马上联系并请来报社的两个记者,吩咐他们对张鸿周的先进事迹进行实地采访,把张鸿周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

    1月24 日 星期四 在创新中做强党报品牌

    春节越来越近了,报社明天就要召开2007年度总结会。今天,我找出笔记本来翻看,对过去一年采编工作的成就归纳几点并提出新年的一些设想。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归纳起来也相对容易,关键是新年要从哪些方面突破。

    看了一阵后,我合上笔记本进入沉思状态。市委提出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办党报也要围绕这一精神寻求突破、实现新跨越。这就要不断创新。项目,办报也有项目,如拓展新闻网、建设图片库和资料数据库、征地及建设报业大楼、开展多种经营等;同时,新闻报道策划也是项目,一个好的新闻报道策划既可扩大社会影响带来社会效益,也可带来经济效益。品牌,党报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关键在如何做强做大,努力"增强党报的权威性,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等时政报道",在指导性、针对性、地域性等方面下工夫,中央省地三级党报中地市党报的贴近性最强,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增强大局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时,变"政策性"新闻为"民生"新闻,"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认真考虑栏目的设置,以培植品牌栏目为突破口。突然,电话铃响了,打断了我的思考。

    2月21日 星期四 认真对待读者的来信

    今天是元宵。

    上午,报社监察室主任,给我送来一封读者的来信。信中反映的是,近几个月来《闽西日报》中缝所出现的差错。这个读者是个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真让我感动。他在信中,将差错逐字逐条地列出,分析差错的原因并提出改正的意见建议,列在旁边,以便对照。为此,我请总编办主任一起来,对他们两个说一定要处理好这封来信,经商议确定了几条处理意见并请他们分别落实:一是请总编办主任立即电话联系这位老师,感谢他对报社和报纸的关心与重视,并写封回函,除表示感谢、说明报社对差错的处理意见外,给这位老师一定的稿费奖励,以资鼓励;二是核实差错的责任人,给予必要的处罚,吸取教训,尽可能避免差错;三是将来信刊载在《闽西日报通讯》,让本报采编人员和通讯员学习参考,刊载来信的稿费从优。

    2月26日 星期二 编前会的作用

    下午下班前一个小时是编前会的时间。今天的编前会上,有一条新闻稿写的是某企业经营者的事迹,事迹并不是很突出,倒是把该企业的情况介绍得较清楚,与会者普遍认为有广告之嫌,因此,稿件被撤下不用。

    我来到报社工作后不久,就发现"有偿新闻"、"人情稿"以及编辑在自己的版面上用稿偏多的问题一直是时有发生,我不停地协调,可效果就是不理想,经营广告人员与采编人员之间、编辑与记者之间不协调现象也经常出现,同时还一定程度影响了报社的收入。当时,实行的是:编辑编稿、主任审稿、编务分管领导签稿即可。为此,我与报社有关领导一起商量决定实行"编前会制度",即:每天下午下班前一个小时召开编前会,由带班领导召集,参加的对象有夜班组长、版面编辑、广告公司值班经理,必要时请有关记者和发行中心、印刷厂的人员一起参加。会上,由当班编辑,介绍上版的内容,与会者共同把关,带班领导裁定。至2004年下半年,又做了两项改进,一是总编辑不再参加夜班轮值,而是每天参加编前会;二是固定在会议室召开(原来是在带班领导的办公室),并在会议室装上投影仪接入报社的采编电脑网络,虽然还是当班编辑介绍,但更直观方便了。实践中,我体会到编前会起到以下作用:"有偿新闻"、"人情稿"得到了有效控制;集体的智慧得到发挥,不但减少了许多差错,还促进了标题的制作、版式的设计、新闻资源的挖掘与充分利用、图片的合理使用等,提高了采编人员的水平,报纸质量逐渐提升;发现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协调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月10日 星期一 培植名专栏

    再过两天,即3月12日,福建新闻奖(摄影部分)的评选就在长汀举行了。福建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编、此次评委会副主任梁建平,今天来到闽西,在评选会之前要到龙岩、连城。

    下午,他到我办公室来看我,并与我谈起对"海西建设"宣传报道的事。两年多前,当"海峡西岸经济区"写入中央文件后不久,《闽西日报》就在国内新闻版开辟了" 建设海西 眺望周边"的栏目,这在全省媒体中是最早的一家,但由于创优意识不够强,在该栏目中刊登的内容还不够充实,因此在前不久的全省名专栏评选中落选。想起两年前即2006年5月,《闽西日报》"读者热线"版中的"登高视线"栏目被评为福建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的事,我说评委的眼睛是雪亮的、评选是公正的,当时我们申报"登高视线"栏目参评时,心里就是比较有把握,因为从开栏起,我们就当成名专栏来培植,每周出版两次,一直坚持下来,而且每次报道的内容都很有分量。梁副总说,"登高视线"栏目还可申报,福建名专栏的评选规则规定,评上一次管两年,也就是说评上两年后又可重新申报(,还可向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冲刺。听了这一席话,我感到更有信心了。这几年来,我推行的版面栏目化工作并确定每个部室都要定一个栏目加以重点培植,作为提高报纸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3月11日 星期二 发挥纪检、监察干部的作用

    上午,市纪检会来了两位领导,与报社有关同志开座谈会,主要是了解报社纪检书记和监察室主任的工作情况。纪检、监察干部是由市纪检会派驻的,有他们的工作职责和范围。但就报社的实际情况来看,报社本身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行政权力,报社是事业单位,中层以下人员实行了竞岗聘任制,这就是说没有监察对象,报社采编工作延伸到县、乡的县(市、区)报道组的人员和在有关单位及乡(镇)聘的通讯员的人事关系都不在报社。如何发挥报社纪检、监察干部的作用,围绕采编做好服务保障等,在上午的谈话中就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我归纳了几条,除了在报社领导分工上明确给纪检书记分管一些党团、社务工作外,在编务上也尽可能地让他们的职能作用得以发挥,如:(1)请纪检书记参加每月一次的新闻报道策划会;(2)请监察室主任全过程地参加并监督每月两次的AA稿评选,这很重要,因为这是月度好新闻、年度好新闻评选以及推荐参加福建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评选作品的重要基础工作;(3)进行差错的调查认定并根据报社的有关制度规定提出处理意见;(4)读者来信反映采编问题的调查协调并提出处理意见;(5)禁止有偿新闻的工作;(6)有关采编制度的落实与督查等。

  3月17日 星期一 "红土地"采风

    闽西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在刚结束的第十四届福建新闻奖(摄影部分)评奖会期间,我们也组织评委在长汀和瑞金进行了"红土地"采风活动。就是平时来一些同行,我们也邀请他们到一些红色景点去观光考察,让他们领略一下这块土地的神圣。作为一名在闽西日报社工作的人员,适时提供平台或策划活动载体组织开展"红土地"采风活动,应该是新闻采编工作内容中的应有之意了。

    记得,那是2001年8月,闽西日报与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开展"红土采风"活动,来了5个作家,加上本报的共10余人组成采风组,在闽西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采风,创作了不少宣传闽西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和闽西日报刊发。2002年8月,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为了展示闽西老区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我带领几个记者深入闽西的一些苏区乡、村采访,共在闽西日报刊发了9篇"走进闽西红土地"系列报道,并全部在新华社发了通稿,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为弘扬"干革命走在前头,搞生产力争上游"的苏区精神,营造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有效作用。2007年3月,为庆祝龙岩建市十周年展示这十年取得的成就,邀请福建省内其他地市党报的老总和记者部、摄影部的主任到龙岩进行为期3天的"红土地采风"活动,共刊发了11篇文章,图文结合,同时还配发了一些采风花絮,此外各兄弟党报都还图文并茂、大篇幅甚至整版地在各自的报纸上报道展示龙岩建市十年来的成就。

    闽西这块红色土地,为新闻工作提供了不竭的新闻资源。

  3月28日 星期五 善待读者的起诉

    上午,市文化与出版局的同志来找我。

    今年2月19日本报第七版"社会新闻"刊发了一条"好险,货车沉入水库 庆幸,一家三口生还"现场新闻,当事人的亲属与读者写了一封信给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福建省委宣传部的主要领导,反映该报道是失实报道,领导的批示要求市文化与出版部门核处并将情况于3月31日前报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我请群众工作部主任和负责该版面的编辑来一起商谈。

    上星期,报社就已接到市文化与出版局的电话,群众工作部将有关说明材料送给了市文化与出版局。当事人与读者反映的"失实报道",说的是文中"一家三口生还"中的小孩死了。文章写的是2月11日的现场,当时那小孩是活着的,后来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应该说问题在,这篇报道时效差,而不是失实报道,至2月19 日刊发出来前,记者和编辑疏忽了一个环节,即没有进一步核实掌握最新的情况。本报的社会新闻版不是天天都有的版面,加上春节期间版面的调整等客观原因,导致疏忽了对每条刊发的新闻进行核实的环节。本来对这条新闻的报道,事后我们报社就接到了读者的电话,反映到我这的时候,我已交代有关人员尽快给予跟踪报道,将事实澄清,并表示道歉。可这时,当事人的亲属已经状告报社要走法律渠道解决。无奈之下,我请记者和编辑咨询报社的法律顾问,参考法律顾问的意见来处理。至3月24日,龙岩市新罗区法院将法律文书送达报社。当日下午,我召集报社办公室、群众工作部的主任和有关记者与编辑,一起分析研究,最后确定先进行庭前调解,并采取几条处理措施:一是次日刊发跟踪报道,并由记者在文中和实际调解中表示道歉;二是对方提出要2000元甚至多一点的经济补偿,由当事记者承担50%以上,当事编辑承担10--20%,其余部分有群众工作部承担;三是虽然不是失实报道,但我们也有疏忽的地方,应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四是庭前调解不成,则应诉。今天上午,我把上述的情况和措施介绍给文化与出版局的同志听了,他们觉得有道理。就此问题,我们还谈了许多,大家分析认为,真打这场官司,报社胜算的可能在80%以上,报社还是很善待当事人亲属及读者的;同时还认为,若当时的报道,既然是2月11日的现场新闻,如果写成那小孩死了,那才是失实报道,要么就不是当时的现场新闻了。

  4月17日 星期四 正面报道也有谱

    今天下午,在编前会上,有个通讯员写的一篇稿子,写的是一个原乡镇领导现退居二线的主任科员的事迹,洋洋洒洒几千字(听编辑说草稿是8000余字),而事迹又一般,然而该通讯员还说要当成先进典型来推广。对此,大家一致认为,没有典型意义。虽说这是正面的报道,但事迹实在是太一般了,既不典型也没特色,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对此稿的处理最多也只能是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短通讯在内版且不显眼的位置刊发。

    平时较多听到的是搞舆论监督难,这是不言而喻的。孰不知,正面报道也不易。党报在一个地域的影响力是较大的,即使是事实准确,事迹也突出,但横向一比还不是最好的,一旦刊登见报,特别是在重要版面或突出位置,问题就来了,轻者是读者认为没什么值得宣扬的,重者则有舆论导向问题。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某县的经济发展自己跟自己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甚至可以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报社在当地的通讯员就此写了一篇稿子,传送到报社来,编辑看了不错就编了,于次日在头版的报眼刊登了。可是,在见报的当天上午,我就接到市权威部门有关同志的电话,说这则报道有问题。我一时懵了,就问其所以然。对方说,该县的经济发展在全市的目标管理评比中是倒数的,比该县成绩好的县(市、区)占半多,那些成绩好的没做报道,反而成绩较差的还在突出的版面位置加以正面报道,各县(市、区)的同志看了这则报道后你说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听他这么一说,我明白了,马上就找到有关部室的同志,商量采取补救措施,派记者到那些在市目标管理考评中获得好成绩的县(市、区)采访,在随后的几天中将陆续报道。

    在实际过程中,正面报道的内容实在是多,加上每个通讯员或作者的生活空间有限、站的角度不同、认识水平不一,写的稿子是他们所熟悉的人和事,没有也不可能就此类的人和事都作比较。报社有责任要把好这个关,"让成就报道更精彩"。

    4月18日 星期五 成功的自办发行

    今天,我接到一份传真信函并接到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秘书长的电话,说三峡日报社社长、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一行8人,于20日下午要到闽西日报社来,主要是考察了解闽西日报自办发行的经验和做法。

    我想起了去年12月在云南文山召开的中国地市报新闻业务研讨会上,该常务副会长就和我交谈过闽西日报的自办发行事情并要我会后将有关材料寄一些给他。会后回来龙岩,我请发行中心的同志整理了一个材料以及自办发行的制度汇编一并寄给了他,现在他带领有关人员又要到实地来了解。

    应该说,闽西日报的自办发行,确实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回想一下,还在2001年的时候,报社就考虑要自办发行,我还到一些县(市、区)做过调查研究,并派考察组到兄弟报社去取经。当时,让我下决心搞自办发行的主要理由是:1、在调查中发现,通过闽西日报的夹带广告就达600余万元,冲击了闽西日报的广告经营;2、夹带在闽西日报中宣传品包括广告,报社接到读者投诉反映内容有的不健康,后经核查却有此现象;3、时效较差,尤其是一些乡村的,经报社有关人员了解有的长达5至7天才收到等。开始时,报社也多次与邮局协商,希望能得以改进,但收效甚微。报社只好做自办发行的准备并派人开始起草自办发行的方案。到2002年,报社正式成立专门小组,再派有关人员考察并制定自办发行的实施方案,于9月正式运行,对2003年度的闽西日报以自办发行模式组织征订,至今已运行6年,闽西日报社于今年1月召开庆祝《闽西日报》自办发行五周年总结表彰大会。

    回顾走过的路程,闽西日报的自办发行是成功的,有以下5点足以证明:1、这6年的报纸发行量,稳中有升,现达6万3千多份,百人拥有量在全省民列前茅;2、时效得到有效增强,现大部分的订阅者在当天可以看到报纸,其中龙岩中心城区和县城的读者当天上午就可看到报纸,大部分的乡镇则在当天下午可以看到,另有一小部分的读者主要是偏僻山村的于次日、个别的在第三日收到报纸;3、订报款收缴快、没拖欠,如2008年度报纸的证订款于2007年12月底就全部到位;4、报纸运输是依托专门的物流企业,每年承包给龙岩汽车运输公司,同时加强报纸投递的管理,确保了安全;5、为社会增加了近200人的就业。

    4月24日 星期四 问题报道的有效疏导

    作为媒体,面对问题报道是不可避免的。在对问题的报道中,所涉及到的单位和有关人员,绝大多数是采取简单的"堵"的办法,总是想尽办法四处托人做报社的工作,以种种理由说服报社不让见报。

    本报一记者前两天从一些群众来信中普遍反映某部门收费不合理的现象而进行了采访,今天从上午到晚上,花了我好多时间来处理这些事情,先是有关部门具体经办人电话联系,接着是领导及有关人员到报社来,再接着就通过社会关系委托熟人甚至市领导来电话,就是想不要见报。但是,就报社来说,都顺着别人意思简单处理,一"撤"了之,当然很容易,问题是这样有时往往会带来更大麻烦,如碰上不自觉的单位就有可能对所反映的问题不采取措施解决、来信的群众容易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现代开放的社会,很多事情是"堵"不住的,反映问题的群众很容易将问题反映到外面的其他媒体甚至有关方面的职能单位,这样"家丑"就更外扬了,造成的被动局面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问题报道不能采取一"堵"了之,较妥善的办法是通过新闻报道进行有效"疏导",所谓有效就是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促进有关部门妥善解决问题,改进工作;2、给群众或读者一个公正的反馈,理顺情绪;3、反映问题的材料不再外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被动;4、报社通过适当舆论监督,维护公正,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4月29日 星期二 评选好新闻是为了更好地办好报纸

    今天上午,对3月份的新闻稿和版面进行评选。每个月的好新闻的评选,是在每周的AA稿的评选基础上进行的。月度新闻评选的评委是由正、副总编和编委组成。每月召开一次评选会,会前,先将AA的篇目印发给各评委,由评委对照原作进行评判和投票。评选的篇数严格控制,宁缺勿滥。具体工作由新闻研究室负责组织协调。评选会的任务是,评出当月好新闻20至30篇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一等奖作品若干篇、评选若干个好版面及差版面。评选会上,一般由评委先发表讲评意见。近几年来,实行的是主讲和辅讲结合的机制。即:每个月指定一个评委为主讲人员,对当月的新闻报道进行总评、对入围作品逐一进行讲评,然后,其他评委作补充讲评。由新闻研究室负责评选会的记录、公布评选结果和在每月的新闻报道策划会上进行通报评委的讲评意见,尤其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由参加策划会的有关部室负责人传达到各部室人员。每次评选会上的讲评意见,对每个评委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业务交流,同时又指导其他采编人员发扬成绩、改进不足、提高采编水平,促进新闻报道质量、办报水平的提高。例如,今天上午评选会上各评委的讲评意见:1、参评作品中通讯、消息、言论的比例不尽合理,通讯的比例过大,消息和言论偏少,尤其是言论有个在一版常设栏目一个月的时间才用了一篇稿件 。2、言论、消息的质量一般,有的题材好但没写好,存在瑕疵。3、图片有数量,但质量有待提高,让人眼睛一亮、有冲击力的图片尤其少,记者和编辑在主题挖掘、剪裁、版面布局等方面都还得下工夫。4、有的稿件在标题制作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未来时当成了现在时。5、有的版面出现了同日重稿现象,这是不应该的。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每月的讲评意见和评报情况等通过新闻报道策划会的通报、评报栏张贴及各部室召开会议传达改进等形式,让采编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加以改正,举一反三,共同提高,从而促进报纸质量不断提高。

    6月18日 星期三 媒体要自律

    今天看了许多参评的新闻论文,有不少是反映地市党报如何做强做大的题材,对我颇有启发。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媒体要做到远离市场而孤芳自赏,已不可能了。地市党报既要完成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任务,又要走向市场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更要通过自律来净身壮体,既政治家办报,又市场化经营。

    古话说"正人先正己"。这里面的"正己",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境界的意思。也就是要先自律,不断学习,增强能力,增进素养,提高境界,不断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2003年11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七家媒体单位联合制定"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自律公约,主要有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准则,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等内容。这七家单位还公布了举报电话,欢迎群众监督。

    自律是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根据某种规范进行自我约束、内省和自控的行为。媒体要通过自律,来锻炼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形成自己的组织文化,打造品牌,确保持续发展。

  6月30日 星期一 进一步加强采编人员职业素质培养

    今晚,中央新闻联播报道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中央召开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消息,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归纳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并指出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联想到记者队伍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其事迹很值得同仁们学习;同时又想到胡锦涛总书记于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做到"5个必须"。这些都要认真加以贯彻落实。明天是本报7月份新闻报道策划会,结合上述精神,就采编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问题将进行布置安排,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和落实这项工作。

  7月3日 星期四 挖掘新闻价值 做足新闻亮点

    今天,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管委会等成立,并在永福镇举行揭牌仪式,我和两位记者一起参加。

    我曾经在漳平市委工作过,所以,前些天就接到了参加庆典的邀请函。就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有关情况,最近已在本报作了不少报道。我想,这次就报道一下揭牌庆典好像太简单了,应该在这次庆典活动中挖掘出有新闻亮点的东西加以报道。于是,我请随同参加新闻报道的记者做些准备工作,了解一些背景。

    上午,在前往永福的路上,记者给我一叠材料,我接过来看,原来今天的揭牌庆典有五项内容,即: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管委会、闽台缘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永福"三农"服务中心、漳平台缘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永福农业检验监测中心等五个服务机构成立。其中,台缘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是大陆成立的首个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这些背景材料,我提出次日见报的消息发两条,一是大陆首个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到实地后要采访该合作社的负责人和我市工商、台办等有关人员,并将该合作社的章程要一份来;二是整个的揭牌庆典活动消息。同时,对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农会的20多位茶叶专家到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参观考察等情况,以通讯或图片的形式作些报道。参加完揭牌庆典活动后,我和随同参加的两位记者立即投入紧张的采访,下午回到报社,晚上加班写稿。次日见报的两条消息稿标题分别是:《(引题)服务大陆台农新举措 两岸农业交流新平台 (主题)大陆首个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漳平永福成立》、《(引题)五个服务机构同时挂牌运作 (主题)漳平构筑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大平台》。

    7月10日 星期四 用人所长

    上午,翻看了一些关于闽西新闻网建设与发展的材料,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面对报社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面对上级对新闻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报社更需要有人才的支撑。

    人无完人,但每个人都有所长。在社会不断开放、新老体制交替、人才流动更为自由的今天,用人所长更显得重要,要发挥人才之长处,来完成组织目标。任何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要尽可能避其所短。在报社工作的采编人员中,有些擅长形象思维对文艺类作品写得好、有的擅长逻辑思维对言论写得好,有的综合能力强、有的对某方面颇有研究,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富于开拓,有的文风严谨、有的出手快等等,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甚至是明显的缺点。这就要充分发挥其长处,为办好报纸、确保发行、促进经营服务,同时尽可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办法引导好使其短处不发挥作用或控制在最小范围。

    闽西新闻网要发展,也急需人才。但受体制和地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一时难以招用更多的人才,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作用,用其所长、避其以至容其所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7月15日 星期二 公开竞岗

    下午,我参加为期两天的福建省新闻专业第十一届副高级职务评审会,到厦门环岛南路的金沙湾宾馆报到。与金沙湾宾馆相邻的是亚洲湾大酒店,我于两年前曾在这住过两天。那是厦门日报对中层管理人员实行新一轮的公开竞聘上岗,邀请了几位兄弟报社的总编担任评委,我是其中一位,厦门日报很热情,安排我们在亚洲湾大酒店下榻。

    闽西日报这些年一步一步走上公开竞岗正常化的路子。2000年3月,我调到报社工作,不久我就想把日报周三出版的"生活专刊"版相对独立出来办成周末版"生活专刊",以四开16版的形式出版,经过调查研究形成了方案,准备于当年10月至12月用三个月的时间试刊,2001年1月1日正式出版,后来都如期实现了。当时,就派谁担任主编问题,我力主用公开竞岗的方式解决。2000年9月,闽西日报社第一次以公开竞岗的方式选择中层负责人,在四个报名参加竞聘的对象中产生了"生活专刊"的主编,两年后改为三年一任,再进行公开竞聘。现在是第四任的主编在岗。有了"生活专刊"主编公开竞岗的经验,2001年初,闽西日报社又对印刷厂的厂长进行公开竞聘上岗。根据中央和省、市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2005年下半年,闽西日报社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即中层负责人全部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其他采编和后勤行政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今年下半年要进行第二轮的公开竞聘上岗和双向选择。目前,作为事业单位的报社,大都实行了公开竞聘上岗的做法,对调动积极性、发掘人的潜能起到了一定作用,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7月29日 星期二 带头实施"精品工程"

    今天,闽西日报刊登了第六届中国地市报论文奖获奖结果的消息,本报有8篇论文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创优是实施"精品工程"的重要抓手。评奖的目的重要的是激励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多出精品,提高业务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确保事业的稳步发展。作为总编辑采写作品并参加评选,还有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战能力和起带头示范作用的意义。这些年来,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我注意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或自个或与其他记者一起深入现场采访,认真谋篇,精心提炼,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我到报社任职以来,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了大量的新闻作品,获福建新闻奖作品28篇,其中:一等奖作品8篇、二等奖作品12篇、三等奖作品8篇;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作品20篇,其中:一等奖作品7篇、二等奖作品6篇、三等奖作品7篇。实践证明,总编辑的身体力行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2000年至2007年八年间,闽西日报社共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共45 件,是1987年该报复刊以来至1999年13年获得16个一等奖近三倍,另外还获得了大量的二、三等奖等。

    8月19日 星期二 摄影记者在头版应有自己该有的位置

    头版的图片新闻,最近一段时间存在好图片少、视觉冲击不够的问题。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头版的照片使用,多为本报文字记者和通讯员拍的,质量不高。今天一版有张图片,画面就很不理想。

    前些时候,我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商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办法,主要的:一是请摄影部主任提交每月图片新闻采访策划意见,在每月的新闻报道策划会上交流讨论(以往是只参加策划会但不提交图片新闻采访策划意见);二是由分管副总编召集摄影部所有采编人员开一次会议,就此工作认真讨论研究,分工负责,落实责任;三是对重大新闻报道,在记者安排上除文字记者外要注意充分发挥摄影记者的作用;四是要闻编辑与摄影记者之间加强沟通,互通有无,互相促进;五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要闻编辑用好新闻图片的水平。

    通过上述措施,情况有明显的改进,如最近在奥运会期间的图片使用上,日报的头版和奥运专刊及生活专刊的头版上,除了刊发许多新华社的通稿图片,也有不少是本报摄影记者拍的图片。但应该看到,还有较大差距,还需继续努力,尤其是摄影记者,既然是专业的,就要拿出专业的水平,在头版这样重要的位置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8月29 日 星期五 新闻资源不容浪费

    有好的新闻线索但没有出好作品,就好像是用优质矿产资源加工生产出劣质的产品,是极大的浪费。因此,一样的道理,新闻资源不容浪费。

    今天上午月评好新闻,发现有几篇稿件富有新闻价值,但因作者写作过程中的粗心,导致文章存在一些瑕疵,影响其评优的等次甚至落选是事小,影响到读者阅读时的不快并认为报纸质量不高则事大。如:通讯《相关人员受处罚 整改措施不落实》,写的是某县有个村"百万村财"接受审计后的有关情况,语言不简练甚至罗嗦、拗口,还存在语病和逻辑错误。消息《(引题)连破"四格"限制 高票通过评审 (主题)土楼民间艺人李福渊喜获专业技术职称 (副题)成为我省首位获得艺术专业职称的农村乡土特殊人才》,但文中有两处瑕疵,一是没有区别"文凭"和"文化程度"的含义,将李福渊只具有"初中文凭"说成了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二是把省某一家文化单位的名称搞错了。通讯《两张银行存款单"寻"回走失13年的老母亲》,这也是一条难得的好线索,但文中出现了前后不一的现象,且缺乏情节和场景的描写,读来不够感人。

    针对上述情况,与会的同志进行了讨论。我请新闻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记录整理有关情况,在9月1日的9月份新闻报道策划会上给予通报,以进一步地引起采编人员的重视。在适当的时候,我将重申这项工作,根据此前报社制定的制度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管理、明确奖罚,不断改进。

    9月12日 星期五 加强时事与评论工作

    上午,与总编办、要闻部的同志一起安排有关市委市政府《关于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的若干意见》新闻报道的工作,相关的具体工作落实后,我们还谈到要进一步加强时事与评论工作。

    这是个老话题。早在2001年,为了加强评论的写作力量,我就牵头组织聘请了20多名特约通讯(评论)员,并召开了培训会,此后评论的来稿确有增加,见诸报端的言论也多了些;不久,又组织成立时政言论组,人员由时政记者和总编办、要闻部主任、夜班组长组成,这样外部有特约通讯(评论)员,内部有时政言论组,这些年来就是靠这种机制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时事方面的报道,从2005年开始,结合扩版进一步得到加强,专门的版面设置是周一至周四两个彩色版分别报道国内、国际时事,周五至周日合为一个彩版为"国际·国内时事",另外在生活专刊和日报专副刊也有时事的部分内容。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时事与评论得到加强和改进,但距离市领导和读者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时事方面的报道。

    今天在讨论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时,除了日常工作中要强化这方面意识和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外,还谈到了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与措施,即在今后条件成熟时成立时事与评论部,并配强有关采编人员,这也是近几年来实际工作成功经验的启示:几年来从总编办派生成立的群众工作部、要闻部、闽西新闻网编辑部,进而使相关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并取得明显成绩。

  10月30日 星期四 "定位 导向 责任 服务"

    --对《生活专刊》部提出的几点要求

    下午,我参加生活专刊部双向选择新老交接座谈会,针对生活专刊的实际,我与他们交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定位、导向、责任、服务"。所谓定位,就是《生活专刊是》是《闽西日报》的周末版,是《闽西日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以 "鲜明党性 闽西特色"作为办刊宗旨,只是采编的侧重点不一样,《生活专刊》侧重于生活类、服务类的新闻,以四开16版每周五随日报出版的形式,与日报的版面内容形成一种互补的格局。

    导向,就是要以正确引导舆论为己任,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扬和创新先进文明的思想和文化,不猎奇、不炒作、不跟风,以深邃的思想、积极向上的风格、流畅严谨的文字、新颖活泼的图片、优美的版面等,一句话就是以质量取胜。

    责任,就是要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既分工又合作,形成一个高效、团结的整体,尤其是要处理好责任与水平的关系,有水平不等于就有责任心、水平高不等于责任心强,反之,责任心强倒是可一定程度上弥补业务水平的不足。

    服务,就是为党的工作服务、为读者服务,这是我们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我们的采编工作只要有利于推动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为老百姓谋福祉,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生活专刊》的读者会越来越多、报纸会越办越红火、报社的事业会越来越兴旺。

    11月3日 星期一 "引导前锋 业务标杆 创新阵地 责任如山"

    --对总编办、要闻部工作提出的几点要求

    下午,召开总编办、要闻部所有人员座谈会,交流畅谈改进今后工作。结合其工作性质和特点,我用引导前锋、业务标杆、创新阵地、责任如山等几个词来概括,对总编办、要闻部的自身建设提出要求。"引导前锋",就是要求他们能够引领时代潮流,使要闻版、时事版的内容能够反映时代的最强音,能够成为及时反映中央、省、市委声音的前沿阵地,同时对本报其它部室的编辑记者和各县(市、区)报道组以及社会通讯员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使新闻报道纵横延伸到闽西日报的其它所有版面,从而提高引导水平,把握正确导向。

    "业务标杆",就是根据岗位职责要求,要使自己成为报社的业务骨干。从现有的人员来看,采编技术、质量检查、版面设计人员目前确实是报社人员中最强的,而要闻编辑的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还算不上是最强的采编人员,要通过增强责任感、加强学习来弥补和赶超。

    "创新阵地",就是总编办、要闻部要成为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的阵地,尤其是要闻及时事的采编工作和报纸版面的设计方面,要能在报社上下起到带头、引导、辐射的作用。

    "责任如山",就是要求要闻编辑、质量检查人员、采编出版流程的技术人员、版面设计人员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岗位处在报社的关键部位,若是出了什么问题往往就是大问题,会给报社带来重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是这些岗位的重要特征,工作来不得丝毫的马虎。

    12月3日 星期三 尽力为通讯员着想 不断完善通联工作

    上午,副刊部主任给我送来一份用稿回函单的样本。

    这是昨日我听他介绍后觉得有关做法好,准备在本报其他部室推广,于是就请他给我送份样本。内容的设置有:一是向对方的投稿表示感谢,并注明发表在本报的时间、版别;二是提出欢迎继续赐稿,并明确内容、字数等有关要求;三是告知对方本报电子版网址、投稿的电子邮箱或QQ邮箱,以便沟通联系;四是附寄上发表了通讯员文章的样报。对此项工作,本报一直以来都有做,但不够规范完整,所以,我要求各部室要当作制度建立起来。

    回想起这些年来本报的通联工作,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只要是对工作有利,报社又有条件改善的,都会尽力改进和完善。主要体现在:坚持并完善两年一度的通讯员会议,表彰优秀通讯员;不定期召开小型通讯员会议,征求办报意见、或以会代训开展专题培训;完善稿酬发放,改邮汇为银行卡存汇,并加强统计工作,确保准确无误,以最快速度汇寄;每两年调整充实一次通讯员队伍,并给每个通讯员征订一份《中国记者》杂志;改进各县报道组和有关通讯员的传稿系统;完善改进通讯员用稿、评优、与报社记者合作署名等事宜等。

  12月10日 星期三 制止有偿新闻和虚假报道

    今天,收到福建省新闻出版局《转发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我认真看了后,感到内容很好、措施有力,就签批给各部室要求组织认真学习,结合实际贯彻执行,同时安排记者就此写一条消息在本报刊发,并将此内容列入采编人员业务培训的议程。

    《通知》中列举的问题,如记者采访受阻和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曾出现过,但次数很少、性质是轻微的。我想,这除了龙岩的外部环境较好外,与闽西日报长期培育起来的公信力和加强对记者的教育管理是密切相关的。记得,2001年,我牵头制定了《关于遵守新闻纪律,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意见》,随后有制定了《关于防范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平时经常开展对记者内增素质、外树形象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有效制止有偿新闻,在采取措施鼓励创优的同时,实行了工效挂钩的办法。那是在出台上述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意见后,执行过程中,主要是报社领导和监察室人员在监督实施,怎么来实现变部分人监督为大家共同监督、变有偿新闻的个人得利为正常广告的集体收入?为此,我提议并经报社集体研究同意,将报社工作人员奖金、稿费收入与广告经营收入挂钩,同时每天召开的编前会请广告公司的当班经理参加。这样一种大家共同监督、共同制止有偿新闻的氛围就此形成,随之而来的现象是有偿新闻少了,广告经营逐步增多,大家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12月15日 星期一 征求办报意见 研究整改措施

    最近,报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部分龙岩市行风监督员和部分单位及报社干部职工的意见,报社监察室及时整理了反馈回来的意见。涉及采编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建议加强言论、经济报道、深度报道、与读者互动、舆论监督、服务读者、通联工作等,改进版面设计、报纸副刊的采编、时事报道、新闻摄影以及适当增加党报进社区的公益性活动等。对这些意见建议,在这个月初,我布置给相关的部室提出改进意见,并于中旬召开编委会专题研究。

    上午,我召集编委会,对问卷调查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有关部室提出的改进意见,进行了专题研究,逐条进行讨论,并结合本报实际,形成整改措施。例如加强舆论监督方面,采取改进采访和编辑方式、加强跟踪采访报道、培植名栏目、引导读者适当参与等措施;又如改进报纸副刊方面,采取合并调整或新增版面、增设栏目、完善和增加征文评奖活动等措施。

    这些年来,根据报纸自身发展的需要或结合每年召开的民主生活会,都要举行向社会有关单位、行风监督员、读者和报社的干部职工征求意见。对采编工作方面的意见建议,就像上述的情况一样,组织进行汇总、梳理、分析、讨论、研究并形成改进措施。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提高办报质量,改进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2005年本报进行较大规模的扩版,在2004年下半年,除了组织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外,还在每个县和市直有关单位召开了征求办报意见的座谈会,组织报社干部职工、各县报道组和市县宣传部门的有关同志开展提"金点子"活动并进行评奖,这年收集到了许多好的办报理念和提高办报质量的建议意见,并在工作中加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发行和经营工作。

  12月26日 星期五 树立忧患意识 谋求未来发展

    前几天,我听城市规划部门的同志说在城市新区行政中心附近的商务板块中还有土地,约每亩120万元,若征10亩大概要1200万元。听到这消息后,我对自己近几年来的思考和提出的设想进行重新梳理,并在昨天的民主生活会上和今天与有关同志谈到报社发展时,又再一次提出要抓住时机考虑报社办公楼建设问题。我认为现在的政策和形势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对社会事业的基本建设还有扶持的政策,目前应该也是一个好时机。至于建设资金问题,可通过多渠道"几个一点"来解决:"资产置换、以老换新"解决一点,这已做了初步的评估;请求市委市政府扶持,由市财政的预算中解决一点;争取对报社从2009年开始减免税收5年来解决一点;争取贴息贷款解决一点;报社的结余和今后的收入中解决一点;力争向上再要一点等。当然,这事做起来肯定会碰到不少困难,要报社上下团结一心,重在运作。

    前些年,我就对自己思考的设想大胆地提了出来。2007年6月,列入报社今后五年规划的奋斗目标。会后的实施中由于城市建设的规划红线问题,导致在老楼改建的方案不能继续实施。怎么办?就此问题再一次成为报社上下谈论的重要话题。在报社的党委会上,讨论也很热烈。我提出了"资产置换,以老换新"的思路,经过充分讨论,与会者达成了一致意见,最后形成决议。今年1月30 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到报社来慰问,报社建新办公楼的问题和思路得到了市领导的认可。随后报社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3月19日召开基建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我就建设的模式、选址、建设规模、印刷厂建设中与报社编辑部的核算关系、印刷设备购置运作模式等提出意见,供会议讨论决策。

    就像对建设报社办公楼一样,对涉及报社未来发展的重大事情,我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思考,并在一些会议上和领导之间沟通商量工作时大胆地提出设想建议和决策。如:适时进行报纸改扩版、周末版生活专刊相对独立出版、提高报纸质量增加广告收入、建设现代化采编网络提高工作效率、贷款购买印刷机并合理安排折旧及制定印刷价格、公开招聘记者解决采编队伍青黄不接问题、推行公开竞岗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实行报纸自办发行增强时效避免夹带广告增加报社广告源、重新制定广告目标管理方案减少以物抵资和提高广告款当年到资率、出版周四生活专刊的赠送刊以增强报社广告的竞争力、做大做强闽西新闻网拓展发展空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解决干部职工后顾之忧维护报社稳定发展、争取报社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争取新建印刷厂并拓展社会印刷业务推行股份制增强发展后劲等等,我都大胆建议、大胆决策、积极稳妥实施。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北京商报》总编辑梁凤鸣:新闻启迪财智 创意创造未来
教育电视台总编辑陈力:新旧媒体无法相互替代
《北京商报》总编辑梁凤鸣:新闻启迪财智 创意创造未来
法制日报总编辑:著作权集体管理有利于报纸维权
天极网80后总编辑李琪缘将离职创业
搜狐总编辑于威:魅力,来自一颗不蒙尘的心
港杂志刊登女星被虐照案:总编辑被改判实时入狱
新闻出版总署:报道失实 报刊总编辑要公开道歉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