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聚焦 >> 经济风云 >> 财经纵横 >> 文章正文

四大行通存通兑手续费定1% 九成人称过高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07-11-20 10:05:35

  借助央行开通的全国范围内跨行通存通兑业务昨天上线。在北京,首批14家银行开通此业务。虽然昨天14家银行中仅有个别网点上线了该项业务,不过,至少市民不必在不同银行间再当存款“搬运工”了。

  不过,记者随机调查了解到,对于一些大银行定出的1%的费率标准,不少居民表示费率太高难以接受,简直和此前银行已有的跨行转账汇款业务收费差不多。

  1%手续费

  四大行定价基本一致

  “小额支付系统通存通兑业务按照交易金额的1%收取。”记者昨天从工行、建行、中行和农行了解到的费率比例“不约而同”达成了一致。

  “1%的收费水平太高了,假如我跨行取1000元,就得花10元,这和转账有什么区别?一点也不实惠。”市民刘女士昨天对记者说。而记者随后随机通过现场、电话和在线调查的10位消费者均表达了和刘女士类似的看法。

  不过,各家大银行之间的最低收费和最高收费标准不一样,特别是最高标准相差一倍。工行收费标准最低10元,最高200元;建行客服人员表示,该行的跨行通存通兑的费用最低10元,最高200元;而中行是最低1元,最高100元;农行公告称,收费金额最低10元,最高200元,同城与异地业务收费标准一致。同时农行表示,小额支付系统账户信息查询费每次5元,同城与异地收费标准一致,客户本人在办理通存通兑业务可免费查询一次。

border=1

  股份制银行价格低至0.5‰贵宾客户能获减免

  与四大行的“统一定调”效果相比,股份制银行的价格普遍低得多,有的银行报价低至1‰,而转账类的业务价格上限也不超过50元。

  昨天记者从民生银行(15.64,-0.25,-1.57%)了解到,该行将小额支付系统通存通兑业务细分为转账方式和现金方式两种。转账方式指从该行借记卡/存折转出资金通存或者向该行借记卡/存折通兑,现金方式是直接存取现金。民生银行列出的收费标准为转账方式通存5‰,最低5元,最高50元;通兑是3‰,最低1元,最高20元,而现金方式通存通兑统一是5‰,最低5元,最高200元。

  而昨天中信银行(10.34,-0.16,-1.52%)表示,该行转账按0.5‰收费,最低5元;现金收费1‰,最低10元。同时多家股份制银行对该行的贵宾客户挂出了费用减免牌。

  价差太大让人看不懂央行曾公布每笔基准价不到1元

  备受关注的小额支付系统从昨天全面上线起,各家银行报价就出现了不小的差距,这让消费者有些费解。“客户办理通存通兑业务时,须按规定向受理通存通兑业务的银行交纳手续费,手续费数额由受理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自行确定。”据记者了解,监管部门给了银行一定的收费自主权。

  但对于同一项业务,大银行比小银行的定价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小额支付系统的价格成本究竟是多少呢?

  据记者了解,央行开通小额支付系统已经将近两年,先在部分地区试点,然后逐步在全国推广。在试点期间,央行曾经公布过一个对商业银行的收费标准,即银行为客户办理跨行通存通兑业务时需要用到央行网络而向央行支付的费用。其中,个人储蓄通存业务和个人储蓄通兑业务分别归属实时贷记和实时借记支付业务。央行当时规定是仅向商业银行收取每笔基准价格0.5元。而能帮客户实现跨行交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3346.440,-28.33,-0.84%)费业务的业务属定期借记支付业务,央行向商业银行收取的基准费用仅为每笔0.08元。即便两年过去了,央行基准价格会有微调,但商业银行的定价似乎也与成本价相差甚远。

  昨天有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跨行通存通兑是打包业务,在业务开办之初,市民需求量小,两三笔业务就得打一个包,这和以后成百上千笔业务打一个包成本是不一样的。对此,另有业内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对此价格确定一个市场指导价,随着业务量的上升渐渐降价,以真实反映小额支付系统本来应该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银行电力员工薪酬称雄 民生近34万元居首
俄银行要求女职员拍裸照做挂历送客户(图)
广州日报:通存通兑是便民还是骗民
今日起个人可跨银行通存通兑需先进行申请
上海外滩大钟中秋重新运行 奏响《东方红》
观点 刘明康:美国应向中国开放银行市场
谁来改变银行的冷漠 竞争将为变革“利器”
中外银行正面交火五大战场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