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聚焦 >> 民生观察 >> 文章正文

什邡无名尸体当天掩埋 无法做到一人一坑
作者:张斌     来源:京华时报     更新时间:2008-5-16 9:55:00

  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是国际公认的"黄金救援时间"。四川德阳什邡市,距震中汶川仅有30公里,是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这关键的72小时里,解放军官兵和当地人民群众积极展开救助行动,在残垣断壁里展开大营救,结局或悲或喜,这里,撷取的是其中的三幕。

  被埋72小时

  重见天日

  -地点蓥峰公司

  15日下午2时50分左右,经过江苏南京消防地震救援队近5个小时的奋力施救,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蓥峰实业有限公司一名被埋在废墟下达72小时的工人,被成功救出。

  被救的工人名叫田小军,37岁。经现场救治,他的腿被压伤,但没有生命危险,目前已被送往医院。

  田小军被救出时,在场的群众包括一名外籍记者都激动地高呼起来,并鼓起了掌。消防救援队队长汤立龙说:"这名幸存者的获救极大地鼓舞了救援队全体官兵的士气,也增强了我们一定要努力挽救更多生命的信心!"

  蓥峰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化工企业,共有近2000名职工。地震发生时,在车间上班的大部分工人及时撤出,而在工厂宿舍休息的100多人不幸被埋在了倒塌的楼房下面。截至15日上午,仍有几十人下落不明。来自南京的消防地震救援队赶到后,立即启用切割机、液压组合破拆工具等进行施工救援。

  该公司党委书记陈乾驹和一些工人家属守候在现场。陈乾驹回忆说:"发生地震时,厂里当班的有200多人左右,当班的200多人基本上都跑出来了。没有跑出来的,大多是在宿舍休息的职工。"

  56岁的郭继全连续三天坐在现场等着儿子的消息。郭继全的儿子郭建强今年30岁,是蓥峰公司操作工。郭建强本应下午3点半上班,地震发生时正躺在宿舍里休息。而他的妻子廖玉琼,因为正在上班而躲过一劫。

  余震中救出16个孩子

  -地点蓥华中学

  一边是用作临时停尸房的小屋死一般的寂静,一边是抢险设备昼夜不息的轰鸣,在四川什邡县蓥华中学被地震摧毁的校园里,生与死的两个世界,距离只有20米。截至记者15日7时发稿时,在历时60多个小时的生死营救中,有16名孩子从废墟中获救。

  "违章作业"35个小时救出少女

  四面环山的蓥华镇,距离这次地震震中汶川仅20公里。12日地震发生时,300多名学生正在蓥华中学教学楼里上课。

  14时28分,大地开始摇晃。几秒钟后,整座教学楼倒塌。

  地震发生9个小时后,第一批抢险车辆的灯光,照亮了漆黑的蓥华镇。

  谁也不知道倒塌的大楼究竟埋了多少个孩子,更不知道他们中的多少人还活着。部队救援现场总指挥、武警水电三总队政委程跃进说,当他们到达现场时,废墟下面传来好些个清晰的声音:"叔叔阿姨,救命!"

  清理建筑碎渣,然后按照板、梁、柱的顺序用吊车吊开大楼主架,最后用手把孩子们扒出来,武警官兵"像绣花一样"开始了这次特殊的抢险。

  16个孩子就这样获救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女孩--或许是因为女孩的生命力强,或许是因为女孩跑得慢,从而滞留在了生存机会更大的教室中部空间。

  第16个获救者,是15岁的初二女孩廖友瑶。对她的营救整整持续了35个小时,仅为研究营救方案就开了三次现场会,因为她埋得太深了--五层的教学楼废墟中,她困在第二层,虽然上身和双手都能动弹,交叉着的双腿却牢牢地压在了残垣断壁之间。

  武警救援队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力量,仍然无法把女孩拉出来。有人建议截肢,随即遭到否决--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个面容清秀的女孩从此走向不完整的人生。

  营救人员不得不采取最原始的方法:头朝下探进女孩被困空间,用榔头、电钻、千斤顶和一切救灾现场能找到的小型设备,一块块敲下压在她身上的混凝土。

  就在营救廖友瑶的35个小时里,蓥华又经历了10多次余震。紧挨着教学楼废墟的综合楼,在一次次震动中摇摇欲坠。

  "这是这次抢险中最困难的部分。"武警水电三总队11支队副参谋长王淑建说,"在一座随时可能倒塌的大楼旁搜救,完全是违章作业。但为了孩子们的生命,我们别无选择。"

  被压学生废墟下看书

  "你是最勇敢、最坚强的孩子,马上就能出来了……"隔着层层叠叠的石砾,涂云鼓励着等待营救的孩子们。

  作为武警水电三总队主管质量安全的科长,涂云对任何惨烈的受灾画面都有心理准备。然而,孩子们一个细微的动作,却让他的眼泪哗哗而下。

  --当被告知要少说话、保存体力时,好几个孩子翻看起了与身体一起被埋在废墟下的课本。

  "山里的孩子不能跟城里的孩子比,我们必须多看书才能写好作文。"29岁的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曾这样教育她的学生们。孩子们商定,从各自的压岁钱里拿出10元,凑在一起到旧书市场买些优秀作文、名人名言之类的课外书籍。

  今年的钱早就凑齐了,陈全红却一直没能找到价廉物美的书店。

  "我对不起你们,没有给你们买到好书。"在地震中幸存的陈全红说,这是她今生最后悔的一件事。

  悲伤与倦意,全显现在陈全红的眼睛里。几十个小时里,她目不转睛守在救援现场,迎接着每一个绝处逢生的、幼小却坚强的生命。

  "陈老师,我以前做了很多错事,原谅我好吗?"这是女孩张曼见到陈全红后的第一句话。

  或许是觉察到了自己严重受伤的手指和腿,罗瑶对抱着她的武警战士说:"叔叔,我想弹钢琴、跳芭蕾舞……"

  还有那个似乎永远长不大的男孩蒋蒙,笑着告诉向上拉他的救援人员:"你拉吧,我能忍住。"获救后则反复念叨:"下面还有人……"

  所有的大人们都以为,久违的亲人和阳光会让孩子们放声大哭,但16个获救的孩子却都只是默默地流泪。即使被压在废墟下面时,看不到对方面孔的他们也忘不了互相提醒:"千万不要睡着了……"

  为30余学生打开生存通道

  三名老师献出年轻生命

  -地点红白镇

  德阳什邡市红白镇,曾是一座邻山而居的秀美小镇,昨天,成为生死营救的"战场"。为了废墟中的生命,来自黄继光团的上千官兵、乐山预备役旅、政府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志愿者,不知疲惫,不顾艰辛,倾尽全力。在受灾最为严重的红白镇中学、红白镇小学校现场,几位焦急而悲痛的孩子家长正坐在一边等候。他们目光所在的方向,黄继光团的官兵们正在拼命奋战。

  "出来了,出来了……"废墟中出现了一位遇难者遗体。一旁焦急等候的人们立即认出,这正是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张辉兵老师。"快看,他的两只手臂,都指向了逃生大门的方向……"另一位参与营救的红白中学老师告诉记者,他从被营救出来的学生口中得知:地震发生之时,张辉兵老师正在二楼的讲台上,距离房门只有一步之遥。发现地震之后,张老师立即叫孩子们往外跑,并用双手撑开房门,将孩子们一个一个地往外推。等十来个同学跑出一楼之后,整幢教学楼就塌了下来,张老师却倒在了房门之下。

  "可怜我那些优秀的老师们和学生们,他们大多数都还埋在废墟下……"营救现场,红白镇中学、小学校的校长孟明福十分悲伤。这位从1983年起就当校长的54岁的长者,已经欲哭无泪。

  接受记者采访时,孟校长掰着指头讲开了:30岁的中学物理老师张辉兵,孩子才4岁多,救出10多名孩子后牺牲;27岁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王周明,娃娃刚刚1岁,救出10多名孩子后牺牲;26岁的小学一年级老师汤鸿,孩子刚刚才半岁,救出10多名孩子后英勇牺牲……

  空降兵部队救出82名幸存者

  据在什邡市进行救援的空军空降兵部队介绍,什邡市受灾较严重的是位于山区的洛水镇、蓥华镇、金花镇、红白镇等。从13日开始救灾以来,该部队共搜救814人,其中幸存者82人。

  防疫工作成为重点

  从前天开始,什邡市开始放晴,气温逐步升高,昨天,最高温度已经达到28摄氏度。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防疫工作将逐步成为重点。

  记者注意到,在这里参与搜救的部队官兵和志愿者,大部分都戴着口罩。据在此参与自救的蓥峰实业有限公司职工黄茂秀介绍,所有生还的职工,目前都被安排在什邡市城区公司的总部,包括职工家属和当地农民,都居住在公司总部的防震棚中。每天回到住处后,参与自救的职工都会被要求用消毒水洗手,并用消毒水喷洒衣服进行消毒,所有职工都分发了口罩,保证至少人手一个。

  无名尸体当天处理

  随着清理出来的尸体越来越多,尸体处理也成为防疫重点。据在什邡市参与救援的部队官兵介绍,目前,尸体的处理,以就地掩埋为主,每个镇都有救援人员专门负责尸体的搬运、挖坑和填埋,警戒执勤。以洛水镇为例,约有100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原则上,为了避免疫情发生,当天挖出的尸体,当天就要填埋。尸体挖出后,一般是先搬运到当地的镇上,由家属来认领,有人认领的尸体,就由公安机关进行登记,没有家属来认领的尸体,就成了无名尸。"无论是否有人认领,当天都要就地掩埋。"掩埋尸体的地点,由当地政府选择,一般选择在隐蔽的山坳中。"开始的时候,考虑到对死者的尊重,我们争取一个人一个坑,进行掩埋,但现在尸体越来越多,已经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震灾过后,值得挖掘的精神价值
老人在唐山和汶川大地震中两次被埋均获救
记住,这是14点28分的中国
天地不仁 万物为刍狗 华夏有爱 九州如一人
搜救犬哭了
为了五万分之一
救援人员:“叔叔救我”的喊声可能回响一辈子
汶川大地震成因探寻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