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互联网的红色记忆 李善友谈“我在搜狐的日子”
作者:佚名     来源:TOM科技     更新时间:2007-5-31 16:31:08

李善友:我在搜狐的日子 死磕新浪5年半

酷6网董事长兼CEO李善友(曾任搜狐公司高级副总裁、总编辑)

  主持人: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您在创业一年以来,应该说创造了很多神话,比如:13天融资千万美元。如果把这一年的创业经历和以前担任搜狐总编辑的五年相比,过去的一年是更加轻松了还是更加辛苦了?

  李善友:创业和职业经理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我把我的人生经历分成了几个阶段,我曾经做过七、八年职业经理人管理,这个是职业经理人揭短。我在搜狐做编辑,定义为事业阶段,现在这个阶段是创业者的一个阶段,当然我人生里面还会有未来起来的一些追求。现在这个阶段和上个阶段相比较的时候,在搜狐的时候,我把搜狐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发展,自己来创业创造互联网当然也更是这样。相同的地方是,我都是把这些事情当成自己的事业这样做,融入自己血脉当中的事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对于一个人心里的压力程度不太一样。在搜狐的时候可能关注这些事情的本身,我在做内容方面的本身,在自己创业的时候,关注面就不仅仅是业务,关注面太多了:关于客户、融资、技术、政府关系问题,太多太多问题需要关心了。这个压力不是在业务层面上的压力,而是在内心深处对心里承受能力的压力。在搜狐的时候,尽管做高级管理者,当时的压力主要是业务方面的压力,心里程度压力没有那么大。因为搜狐已经没有生存的问题——没有生死的压力,可是自己创业的时候每天会面临生死的压力,这个压力对人是很大的一种考验。所以以前在搜狐的时候,CharlesZhang(张朝阳)曾经说过:一个创业者一年的经历,可能是职业经理人三年的经历。回过头看,的的确确感觉到,过去一年活出了三年。

  主持人:如果从您现在工作状态相比,跟以前做搜狐总编辑哪个过程更辛苦?

  李善友:都很辛苦。(笑)

  主持人:您在“离职宣言”中讲到:“今天是我最放松的一天,终于可以关手机睡觉了。”您在以前任职搜狐总编辑的时候,手机保持24小时是待机的状态吗?

  李善友:没有办法。(笑)

  主持人:如果那个时候发生一个重大的事情——不管是白天、晚上,只要一打电话,马上就得投入工作的状态。

  李善友:对,做总编辑必须要24小时开手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新闻会发生,总是要一个好的军队一样,随时等待着战斗。

  主持人:我感觉您当时那根弦绷得紧,五年都是这样吗?

  李善友:也不一样。一开始压力可能大一些,后来团队越来越整齐的时候,到我身上的业务压力就少很多了,后来慢慢地,游刃有余,就比早期好很多。

李善友:我在搜狐的日子 死磕新浪5年半

  主持人:佛学中有一个词说得很好,叫“缘分”,您和互联网的缘份起因于何处呢?

  李善友:我98年到北京,我最是早在博士伦(公司工作)。我从南开发学毕业后,到摩托罗拉做人事管理工作。我是学数学的,却做了人事,这是我人生中比较有趣的现象。我在摩托罗拉、在美国铝业集团,到博士伦,一直做人力资源管理。98年时,国内互联网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了,当时一直在传统行业工作。当时,我就知道一定要到互联网这个领域来。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呢?

  李善友:我是93、94年的时候加入摩托罗拉,当时把我招聘到摩托罗拉的老板是我一生当中的一个贵人。他跟我讲的一句话——我到现在觉得都是对的,“人在选择职业生涯一定要做你那个时代的主流行业”。那个时候外企都是比较火,摩托罗拉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大的外企,所以我在那里学了很多东西。在90年代尾声,互联网成了中国一个新鲜的行业,互联网早晚会成为中国最主流行业。按照这个基本指导,我觉得自己早晚会加入互联网当中来,早去比晚去强。(除了)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正好搜狐人力资源总监是过去在摩托罗拉的同事,他中间有了其他一些机会,就推荐我去找张朝阳加入搜狐。这样的机缘下,我加入了互联网。那时候,互联网股票已经开始往下跌了。搜狐2000年上市时,股价是13块钱,而在我等待的时候是7块、6块、5块、3块,一直往下跌。我在下跌的状态加入互联网当中来。

  主持人:大家都说是在寒冬。

  李善友:对。我去之前,当时互联网已经出现下跌的趋势。当时,搜狐和Chinaren合并,之后又裁员,我做人力资源的,当时经历了互联网第一次大规模裁员。然后股价跌到1美元以下,差点到连续90天股价1美元下要摘牌的状况——真是经历了互联网的寒冬。即使是在那个时候,我也没有丧失对进入互联网的信心。可能是“无知者无畏”吧。所以在搜狐第一年的时候,用人力资源总监的身份,帮张朝阳做一点点事情,也是在最低潮的时候做的一些事情,反倒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遭遇第一次大裁员 我有个外号叫“开人李”

  主持人:我印象当中,这是互联网企业进行首批裁员的一个案例,当时执行这样一个决定的时候,您遇到很多困难了吧?

李善友:我在搜狐的日子 死磕新浪5年半

  酷6网董事长兼CEO李善友先生(曾任搜狐公司高级副总裁、总编辑)

  李善友:困难真是很大的。我刚去搜狐时,每个部门找我说我要加人。我说为什么加人?我让你写说明,他就是说不出来,他说就是要加五个,要他分析也分析不出来,几乎每个部门都找我加人,但是每个部门说不出为什么要加人,只是觉得太忙。

  我潜意识里发现,加人是有问题。中间我也跟张朝阳沟通,公司中间不应该加人了,可能还要缩编——不能再增加了,加太快,收入根本跟不上。有一天我正在茶馆里面跟人家谈事的时候,接到张朝阳的电话,他当时在香港。他说:“Kevin,我决定我们要裁员。”当时,也没有太多准备。后来他回来之后,开了高管会议,当时搜狐600多人,我们决定裁掉200,换句话说,要裁掉1/3的人。

  这是非常大规模的一次裁员。对于搜狐来讲,当时也是年轻的一个行业,蓬勃向上的一个行业。我统计过,当时经理层都是27、28岁,所以当时的领导层从事管理的平均时间不到十个月——包括总监,经理全部算起来,管过人、有领导经验的时间平均一下不到十个月(搜狐平均年龄是25、26岁)。经理也是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大家会招聘,根本不会裁员,所以我被要求要裁掉200多人。裁掉哪些部门的人?按照什么标准裁员?裁员的补偿问题等等都是很大的问题,要很妥当的处理。那次裁员人很多,但是没有引起一例冲突,当时也算是个奇迹。

  我和整个经理开会时,告诉大家:谁学会招聘了,是一个本事,如果学会裁员是另外一个本事。后来很顺畅地把裁员进行下去。我的英文名叫“KevinLee”,他们跟我开玩笑,取了个名字叫“开人李”——说我到搜狐以后,平均每天有三个人disappear(注:意为“离开”)。那真的是很艰难的过程,但是我做了一个数据分析,裁员之后我们生产效率不但不下降,反倒提高了。如果搜狐不是那个时候早就提出裁员还是这么臃肿走下去,后来很难谷底反弹。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访谈预告:酷6网董事长兼CEO李善友访谈
酷6网CEO李善友:体验人生第三春
搜狐前总编李善友:创业不赚钱 毋宁死
李善友:13天拿下千万级美元投资 创业是不归路
原搜狐网总编辑李善友投身视频网站掌舵酷6网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