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主持人 >> 文章正文

央视“乡约”主持人肖东坡:相约在“乡约”
作者:黄枫     来源:《今传媒》     更新时间:2007-10-19 12:07:34

  肖东坡,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主持人兼制片人。1994年进入山东电视台,1997年到央视“乡村季风”栏目担任记者、主持人至今。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2002年获得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惟一的电视作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金奖提名,中国电影电视神农奖金奖(两项),全国对农节目奖一等奖(三项)。2001年,所主持的“乡村季风”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

  作为中央电视台惟一的一档对农户外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肖东坡淳朴、憨直和风趣,他在田间地头、河边山脚、炕头小院、葡萄架下与农民坦诚交谈,共同感受着每一位被采访嘉宾的酸甜苦辣、真实生动的人生历程,华西村的吴仁宝、西洋村的周福仁、南街村的王宏斌、九星村的吴恩福,还有硕士村长霍清廉……都成了他镜头中的人物。

  走进“乡约”是想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今传媒》:首先感谢肖老师接受《今传媒》杂志的采访。作为一个农业类的人物访谈节目,平均收视率从0.147%到0.38%,现在达到了0.63%,“乡约”栏目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您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肖东坡:我觉得我们还是在路上,虽然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谈不上多大的成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这么好的收视率是多方面的因素结合的成果。这和我们的团队、栏目编排、运作理念等多个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比如,我们的团队有着很强的执行力,而且是一个很团结、高效的团队。

  《今传媒》:还记得做的第一期节目吗?当第一期节目播出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

  肖东坡:当然,对于第一期节目应该说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做的是一个沙漠造林的故事。主人公在沙漠里植树造林,6年时间硬是从寸草不生的沙漠里造就了大片的树林。我们当时就在露天的沙漠里拍摄,与主人公坐在露天的野外,聊他创业的经历。当时播出以后,中心领导的评价很高,一些观众的回馈也不错。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

  《今传媒》:听到怎样的反馈?

  肖东坡:节目播出的时候,我在外地做另一个选题。当天,很多朋友看了节目之后给我发短信。说:“老肖,你的节目做的不错,是个好的起点”。我很感动。因为,毕竟是我们的第一期节目,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很不容易。我们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今传媒》: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去接手一个这样的栏目?据我所知,你原来在山东电视台做的很不错。

  肖东坡:其实,当时在山东电视台的农业频道我做的还算可以。业务方面做得很好。当时,还拿到了神农金奖。只是觉得自己越来越不满足,可能是想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吧。正好碰上中央电视台要成立农业频道,招聘主持人和制片人,就想来试试。我有一种冲动和压抑,迫使我一定要做一个在我看来是冒险的选择。我觉得人一辈子如果不进行那种尝试,在一个一眼可以看到十年以后结果的平台状态下生活,会心有不甘。后来,就顺利地进入了这个频道。在这里我是做一个人物访谈类节目,而且是个农业节目,和我以前做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表现农民的真实现状,我们责无旁贷

  《今传媒》: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为什么会选择做农村这样的题材,去做一个农业栏目,有过不适应吗?

  肖东坡:说实话,我的确有过不适应。在开始做的时候,发现农村题材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它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三农”问题一直很受关注,我们如何通过一个访谈类节目,把农民的真实现状表现出来,如何选择合适的话题,选择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题材,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作为一个农业栏目,我们要去关注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增收,农民的致富。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今传媒》:“乡约”如何让人们去感受农民的魅力呢?

  肖东坡:怎样打动别人?关键在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题材,其次在于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作品,我觉得这两点缺一不可。我们这个节目的形式是原生态户外访谈,我们要走到农户门口,在炕头小院里山南海北地聊,这是能够打动观众的最重要的元素。此外还在于我们节目制作者是否有这种被感动的状态,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

  《今传媒》:农民节目很难得到城里人的关注,或许会遭到冷遇?

  肖东坡:我们生产的不是农民节目,而是有农村概念的电视文化商品,并不是一定给农民看的,农业的科教节目是专门给农民看的,作为农村概念的电视文化商品其属性是文化商品,农村特色仅仅是其特征标识。农民相对来说工作环境艰苦,而且现有条件下,我们对农民的重视程度不够。今年人代会提出要进一步支持、壮大农村节目。我们脑子里装的事不是太多,我会把最重要最值得装的事装进去,最值得装的不是抱怨我们所拥有的条件,而是从中寻找积极的可行性的一面。当你有70%规定动作的时候还有30%的自选动作。我觉得与其把精力放在抱怨70%的规定动作倒不如把精力放在30%的自选动作中,在这里我们依然有机会做得更好。

  《今传媒》:“农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如何评价这个词?

  肖东坡:“农民”给我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他们一方面很淳朴,让人感到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其狭隘性。比如,固守土地,缺乏进取心。我丝毫没有贬低或看不起他们的意思,我只是觉得,在新时期,有很多农民迅速致富,靠的就是对生活的不满足。而大多数农民还是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缺乏更高的理想和对生活的把握。他们需要进取心。

  《今传媒》:现在你成了农民心中的“明星”,喜欢这样的明星吗?

  肖东坡:我不喜欢“明星”这个称呼。但我实在喜欢和农民打成一片。他们的淳朴、善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本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农民称我为“明星”,那是看得起我,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这么多年和农民打交道,我发现自己对泥土的热爱,已经到了很深的程度。

  《今传媒》:有人说,肖东坡看起来很像农民,有种泥土气息。作为一个城里人,而且是成功的人,你听到过这样的评价吗?会不会在意这样的评价?

  肖东坡:我比较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这样能更好的鞭策自己。说我有泥土气息,我一点都不生气,反而会沾沾自喜。因为,这说明我真的和农民兄弟打成了一片。不过,这也使我更加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农民问题从来就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也一直努力地去做。我希望“乡约”会有更大的影响力,成为数亿农民最喜欢看的节目。

  《今传媒》:四年来,“乡约”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肖东坡:在我们的办公室里挂着我们这几年所拍的全家福。第一年人数是12人,我取的题目是领略寒风严肃人,拍完之后才发现表情很符合当时我们的心态,面临的是绝境,需要背水一战,是破釜沉舟的一年。第二年,人已经壮大到了20多人,其中里头有20%的人稍微有了一点儿微笑。第三年的时候照片上所有的人都笑了,脸上的微笑溢于言表。2004年我们拍了全家福,所有的人不仅微笑了还摆了几个动作,我们取了一个类似于发展中的名字。拍完几个片子回过头看原来这个表情就是我们栏目的发展经历。

  《今传媒》:“乡约”作为一个农业节目,在经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栏目运营方面有什么可以向同行介绍的经验?

  肖东坡:“乡约”的运营模式是:先把栏目建设好,做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其次是做好品牌。包括形象的建设,与媒体联盟的合作等等。最后才是产业链的打造。我们现在处于打造品牌的阶段。从形象的建设推广到一些广告和活动的参与。我们节目在初期就与广源传媒签订了合同,免费在全国各大铁路列车上播放。后来在机场候机厅的电视播放。这些都是我们品牌推广的一部分。我们下一步将继续挖掘新的产业链。比如:出书和DV光盘,做大型的农业晚会等活动,实现产业链的最大延伸。

  《今传媒》:“乡约”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肖东坡: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希望“乡约”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会成为数亿农民最喜欢看的节目。最后一句话:每周六晚上9:52欢迎收看“乡约”。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肖东坡:五年涨五倍 《乡约》收视奇迹背后的故事
CCTV主持肖东坡兼任全国工商联农产商会副秘书长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