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蒋勇:对都市报新闻策划演变的解读
作者:蒋勇     来源:中国记者     更新时间:2008-1-2 9:49:37

     “策划”是伴随都市报崛起的一个关键词。记得当年,报社衡量一个记者的能力重点是看他会不会策划;新闻部门聘任主任、副主任,首先要看策划能力。甚至可以说,是“策划”成就了中国都市报的辉煌。许多报纸还成立了专门的策划部门,可见“策划”在办报中的地位。

  从1995年至今,随着中国都市类报纸的陆续诞生与成熟,策划也随着报人的成长与市场的变化逐步发生改变。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从片面追求轰动到理性地追求深刻。

  轰动效应:早期都市报对“策划”的简单解读

  因为机缘,我作为第一批招聘的编采人员参与了中国第一张都市报的试刊、创刊直至全盛时期,见证了策划的辉煌。就我个人主导的策划案例而言,分为“新闻追踪策划”“策划新闻”和“活动策划”。现在回顾,大部分都是追求轰动、扯眼,为报纸赚取市场份额。

  1.新闻追踪策划。这是当年都市报占领市场的“秘密武器”。其理念就是跟踪新闻事件的进展作连续性追踪报道,让读者每天揣着悬念,每天像看章回小说那样期待第二天报纸的出版;另一方面,如果新闻事件止步不前,新闻指挥者要通过策划推动事件发展。

  2.策划出来的新闻。面对新闻资源有限,猛料尤其难找的困境。当时的都市报想出了办法,就是策划!90年代,餐饮行业的价格欺诈和暴利问题比较严重,但我们一直没找到破题契机。1996年10月成都出台《反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条例》为此提供了机会。但要把新闻做得有声有色,还缺两个要素:人物和事件。当时“打假英雄”王海正在各地出击,一些媒体正在热炒。我想:何不包装一个“反暴利斗士”出来与王海争锋?恰好,一个名叫李波的南充人到报社投诉餐馆的欺诈行为。我便策动他当一回“反暴利斗士”。10月15日,我们在头版刊发了一则消息《消费“一只”岜夯鸡:缺头少腿;李波投诉物价所:价格欺诈》。次日刊出《市物价所认定:岜夯鸡确属价格欺诈》,以及李波到另外两家餐馆消费又遭遇欺诈的稿件。连续两天在成都出没于餐馆、动不动就向物价部门投诉的李波引起了读者关注。17日,头版刊出《来蓉办事连遭价格欺诈,李波誓作“反暴利斗士”》,配发短评《为“反暴利斗士”叫好》。一个由报纸制作的民间“英雄”横空出世。

  自此,直到11月15日,李波在记者的陪同下,每天出没于餐馆、理发店、停车场、酒吧等消费场所,奔走于成都市物价检查所,报纸天天刊登李波受欺诈的故事和物价部门的处理结果,一时间李波成了成都市民关注的焦点。更多受李波鼓舞站出来和价格欺诈作斗争的消费者也出现了,成都掀起反暴利热潮。

  新闻界对这一类“策划新闻”颇有争议,主要疑问是:“新闻是能策划的吗?”对此,我的看法是“策划”的新闻,最终还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它与凭空捏造的假新闻有本质的不同。但是,从媒体客观、真实的角度看,它是有问题的,媒体作为新闻的记录者变成了参与者,这种越位不值得提倡,所以后来媒体的类似策划少了,这种“策划”倒成了一些公关、广告公司制造事件吸引媒体关注的手段。

  3.活动策划。报纸利用自身传播优势策划活动吸引读者参与,是都市报制造轰动效应、塑造媒体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体开展经营的重要方法。好的活动不但赚人气、出新闻,还赚钱。

  从轰动到深刻:“策划”伴随报纸的成熟转型

  进入新世纪,面对读者市场的变化,都市报也不满足于热闹与轰动,开始反思办报思路,纷纷以“主流”“权威”“公信”的理念追求主流大报的地位。全新办报理念不仅改变着报纸的内容选择,也使策划随之转型。在新闻策划上,一些报纸不再满足于简单呈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好看”,更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新闻事件社会意义的“深刻”,从而更加鲜明地表现媒体立场和价值诉求;在活动策划上则显得更谨慎,不再简单地为追求“轰动”搞活动,注意把举办活动与媒体自身地位的巩固、品牌形象的提升紧密结合、甄别取舍,这一点与国际知名品牌的活动策略有相似之处。至于“策划新闻”,已被许多主流化报纸放弃。

  1.透过现象看本质:“策划”如何把新闻做得更深刻。转型的新闻策划,本质是提高做新闻的水平,基本方法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一个具体新闻事件,我们必须拨开重重迷雾,看清事实真相,然后才知道这条新闻到底有怎样的价值,才知道该怎样去采访和表达。

  “透过现象看本质”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本质”是真相,是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新闻理念:人们总是关心最重大、最核心的东西。“9.11”发生时,大部分媒体竭尽全力报道苦难的惨烈和救援的英雄主义。然而《华盛顿邮报》的戈斯汀等记者却在执着地追问:这灾难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对美国意味着什么,它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正是这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报道,让她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2005年12月底成都历史上那场罕见的大雾,造成城市和公路交通瘫痪,数十万人在雾中苦等公交车,数万辆车堵塞在各高速路入口沿线,这是天灾还是人祸?是天灾,更是人祸,是气象、公交和公路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向市民有效发布灾害信息,也没有对灾害天气下的交通进行合理组织造成的。这才是深层次原因。有了这个认识,我们才做出了《信息不畅,雾里城市找不着北—这两天,比气势汹汹的浓雾更让成都市民苦恼的是,有关应对浓雾的信息不能及时知晓》(《成都商报》2005年12月30日第25版)。

  提高做新闻的水平已经成为走向主流的报人们的共识,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以“热闹、鲜活”为目的的简单新闻炒作,而是通过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报道引起社会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承担媒体责任,表现媒体价值。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2.活动策划:为媒体形象和报纸品位代言。对于一家已经巩固了市场地位的报纸来说,“轰动”已不应是第一需求。它必须考虑:举办什么样的活动才符合“身份”,哪些活动有助于巩固市场地位、有利于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追求轰动效应的活动策划,直接目的是拉升发行量,这在都市报成长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市场的“信息疲劳”已经给出了教训,现在,“轰动”已经不再是占领市场的法宝。在读者更加理性的时代,媒体要更多地思考自己以怎样的“人格”形象去赢得公众的认同,而不是一味“哗众取宠”。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都市报经济新闻报道的辨证思考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