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主持人 >> 文章正文

王志:谈电视“面对面”中新闻现场的传播效果
作者:王志     来源:新闻与写作     更新时间:2008-1-17 9:39:09

  尽管电视电视“面对面”中的节目形式并不追求新闻实效性,但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场切合与否仍然会直接影响到电视“面对面”传播效果的好坏。

  电视“面对面”在场中传播,它由不同的场构成,场内外相互连通,相互影响,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电视“面对面”所涉及的场之一就是新闻传播的现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时空。

  电视传播是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反应,电视“面对面”也承担着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职能,尽管电视“面对面”中有的节目形态并不追求新闻时效性,但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场切合与否仍然会直接影响到电视“面对面”传播效果的好坏。

  在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业发展史上,记者爱德华?R?默罗通过广播——当时最为先进的电子媒介——最早带给人们来自新闻现场的报道。当时二次世界大战仍在继续,默罗前往伦敦进行战时报道。在一个名为《夜幕下的伦敦》特别节目中,默罗走出了演播室,来到特拉法家角广场,站在圣马丁教堂旁,将麦克风放在地上,以便录制伦敦人赶往防空洞的声音,录音呈现的现场“安静有序得就像穿着鞋的幽灵”,默罗认为节目展示的就是伦敦人在轰炸中丝毫没有惊慌失措。默罗带给人们现场感最强烈的报道,是他在伦敦一幢大楼顶上的直播。那晚的轰炸非常猛烈,收音机里传出默罗对现场的描述:“愤怒的截击机的反击发出的暗红的火光映衬着灰蓝的天空……”伴随着默罗描述的是高射炮的射击声,警察、空袭指挥官的哨声,人们听到默罗的现场报道和现场声,产生了仿佛置身于被轰炸的伦敦中的感觉。从那以后,听众们开始企盼默罗的报道,因为他的直播报道总能带来最鲜活的现场信息。{1}

  声画同步的电视媒介能比广播带给人们更加真实、立体的现场信息,新闻现场成为电视“面对面”中具有新闻时效性特征节目追求的目标,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人物专访节目“面对面”,新闻谈话类节目“新闻会客厅”。前者“通过人物解读新闻,见证历史”,后者则通过“会见新闻当事人”来了解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前者的访谈通常在新闻现场进行,而后者则在演播室中进行,二者各具特色。但从连接新闻现场的角度来说,“面对面”的新闻现场感更强,这一点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表现尤为明显。

  在演播室进行的访谈与在新闻现场进行的访谈相比往往给人明显的差异,关键就在于进行访谈的时空与新闻现实时空之间的距离。新闻现场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空,有着鲜活、立体的现场信息,而演播室则是另一个时空,它不具备现场的信息要素。这也是为什么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电视演播室访谈往往采用连线的方式引入记者的现场报道,以拉近演播室时空与现实时空之间的距离。

  在新闻现场进行的访谈能根据现场获得的新信息或新发现及时调整,而演播室里的访谈由于远离新闻现场,并不了解现场所发生的情况,访谈无法直接传递出新闻现场最新的变化。以“面对面”对马加爵的采访为例,2004年,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马加爵在三亚落网之前,为了配合公安机关的抓捕,媒体上还公布了一张马加爵表情凶狠、肌肉发达的照片。马加爵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他真的是一个“杀人魔王”吗?在马加爵落网后,“面对面”征得最高人民法院的同意,前往昆明市第一看守所对他进行采访。在采访现场,记者了解到前不久马家爵刚刚在看守所度过自己的生日,第一次在过生日的时候吃了生日蛋糕。采访于是就从这次特殊的生日切入,当马加爵说到这次看守所里“隆重”的生日的时候显得有些羞涩,这传递出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信息。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尽量避免与记者的眼光进行直接接触,时断时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时候甚至沉默不语,传达出马加爵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的个性特征,而这些信息正一点点地修正之前某些媒体将其塑造为“杀人魔王”的形象。通过这次现场采访,记者获得了更多关于马加爵的信息。他的悲剧是由于孤僻的个性、贫困的家庭、生活的冲突等诸多因素综合造成的。采访结束后,马加爵为“面对面”栏目亲笔写下这样一句留言:“珍惜生命”。珍惜生命,经过如此不同寻常的采访,当事的每个人,都不免内心为之颤动。由于某些原因,马加爵这期节目最终未能播出,“面对面”栏目组为此感到非常遗憾,因为记者在采访现场获得的第一手的真实信息未能传播给关注这一新闻事件的广大观众,而马家爵这个被一度“妖魔化”的人,以及他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社会因素,更不知何时才能为公众所真实了解。

  因为现场访谈的对象往往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当他身处现实时空的时候,他的表述最接近现场真实的情况,而身处演播室中的访谈对象即使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但由于他所处的时空发生了改变,并且脱离了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情境,他需要调动自身的记忆对新闻事件进行表述,由于个体的思想意识、思维方法和表述能力存在差异,这种事后的追忆和表述可能与新闻事件发生时的进展产生偏差。例如“面对面”对张积慧的采访,2003年4月中旬,当“非典”疫情在北京暴发的时候,“面对面”摄制组正在广州,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进行采访。此时,医院刚从“非典”疫情的重压下喘过气来,但抗击“非典”的战斗仍在继续,采访就在医院里的护士办公室中进行,这里是张积慧最熟悉的地方,采访场地就是她的工作场地,访谈现场就是她抗击“非典”的战斗现场,这都能调动她最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她最贴切地表达抗击“非典”四十六个日日夜夜中的经历、情感与心态。张积慧在采访中间流下的眼泪,有一种沉甸甸的真实力量。

  追求新闻时效性的电视“面对面”无法与新闻现场完全同步,这既受限制于现实时空的阻隔,也由于当前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尚无法实现将访谈时空与现场时空完全重合。即便如此,这一类型的节目仍然追求传播的新闻场效应,即在某个新闻事件的场效应中进行的新闻事件仍受到人们关注的时候展开报道,电视“面对面”对新闻场效应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们关注度的追求。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夕,“面对面”采访了中国女排教练陈忠和,这期节目首播的收视率并不高,但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通过努力拼搏最终夺得了奥运会冠军。第二天上午“面对面”重新播出了这期节目,调查和数据显示,与首播相比,重播节目的收视率有大幅度的提升。不少人都是在上午看过女排比赛的重播之后接着看“面对面”对陈忠和的专访,很多观众反应热烈,认为节目十分精彩。实际上节目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只是因为新闻场效应,让这期节目获得了更好的播出效果。“新闻会客厅”也十分注重新闻场效应,对新闻事件反应迅速,往往在新闻事件刚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就将新闻当事人请进了演播室,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演播室访谈时空与新闻时空之间的距离。

  注释:

  {1}[美]BobEdwards:《爱德华·默罗和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业的诞生》,周培勤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49页。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央视名嘴王志朱迅全家福曝光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