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监CEO >> 文章正文

李开复:中国互联网基础创新还不够
作者:佚名     来源:环球网-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08-3-11 8:57:59

  想想身边的热点话题,人们就会发现,很多来自于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社区、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甚至向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提出了挑战。对此,谷歌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说:“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应该辅助人的生活,而不是取代人的生活”,对于互联网来说,创新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中国是下一个热点,但不能完全乐观

  环球时报:互联网革命和IT业的大公司都出现在美国,这是否体现了美国某种独特的优势?

  李开复:美国的领导地位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互联网本身。美国第一个版本的互联网是美国国防部高科技司所支持的。它们提供资金让学校联网,帮助学校做科研。这使美国大学有了一个做实验的平台,因此美国发明了第一个浏览器。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创新能力。创新分两种,一是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并不是说得一个诺贝尔奖,而是做一些对用户有用的东西。这方面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很看好。因为中国有很多企业、资金和人才。第二个是基础的、大学的和研究院的创新,这需要有世界一流大师的指导。中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多努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跟商业结合的创新比较容易赶上外国,但基础的创新则不是花三年五年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更长的时间。互联网使美国得了先机,但今天互联网在继续发展。下一个版本,也就是第六个版本的互联网,叫IPVSIX,中国很积极地参与。比如清华大学比国外有的大学走得更前沿。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会是世界下一个创新的热点地区吗?

  李开复:中国肯定是下一个热点,但不能完全乐观,还有令人担心的地方。比如一些互联网公司,市值炒得非常高,却还没有赢利。它们能否实现这样一个市值,能否找到一个赢利的方式,还是一个问题。美国有类似的公司,失败的例子远远多于成功的。美国的电子商务比较成熟,电子支付、网上广告市场比较成熟。网站能够赢利,主要靠广告、订阅和电子交易中的抽成。美国和中国的网络用户几乎一样多,但是美国的广告市场比中国大几十倍。一样的使用率不一定能转换为一样的赢利。中国互联网存在的泡沫也许比美国要多一些。但相对来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成长得比美国快,也许可以靠它们的成长来化解这些泡沫。

  环球时报:您能否预测一下,中国什么时候会产生像谷歌这类年轻人自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呢?

  李开复:很难说,今天中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企业。这些互联网企业一开始是学习西方企业成功的模式,对本土用户需求做了更迅速的反应和创新。我们应该给它们更多的时间,也许下一步是走到和中国用户习惯比较接近的国家,再下一步就是走到更远的国家。我觉得可以抱着一个乐观的态度。

  我们不必太过分在意一个公司是中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也许有一天,谷歌中国的员工要比美国员工更多;也许有一天某个中国公司在外国的员工要比在中国的更多。21世纪没有什么公司绝对属于一个国家,新浪、搜狐、百度都在美国上市,注册的总部都在中国之外,但它们运营都在中国,同时也在开辟别的市场。

  如果我雇一万人肯定去印度

  环球时报:中印两国的IT业各具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

  李开复:中国和印度都应该走自己的路,而且不是同一条路,但也有彼此学习的机会。我说过,如果某一个公司要我到任何一个国家雇100个人做一番事业,我一定来中国。因为中国最优秀的100个人一定是超过印度的。如果要我雇1万个人,那我一定到印度,因为印度第10名、第100名的大学,它们毕业的学生也很优秀。中国高校比较精英,最好的学校往往会非常优秀,但普通高校进步的速度就不如前十名的学校。我想,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这是可以改变的。

  印度本身的市场相对较小,互联网的发展必须先看国际市场,因此印度是外包的天堂。当然印度公司很聪明,慢慢外包出了一些心得,把外包的东西做成可以重复使用的技术,所以这些外包公司可能成为强大的IT公司。中国可以学习,但不用完全复制,因为中国的市场很大,中国互联网的用户人数比印度的5倍还多,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国外的市场。不过,如果中国做外包的话,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外国的IT用户要求比中国要高,用高用户的需求来刺激一个产业,训练一批人才,这是有可取之处的。

  用宽松、信任、放权激发创造力

  环球时报:您是从微软来到谷歌的。同为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它们的企业文化有什么不同?

  李开复:两种文化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传统IT企业,比如微软、IBM,它们形成的一个战略模式是更多从上到下,更多市场驱动。同时,研究跟产品是两个实体,研究室是为了创新做的,产品是为了用户做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技术转移的过程。谷歌在这方面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认为研发是一体的,我们希望找的人是既能创新又能实践的人。我们认为,一个人对一个事情情有独钟的时候,他会更多地投入也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有时只是一些科学家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不见得符合市场的需求,但是如果只去询问用户又可能不会有足够突破性的产品出现。所以我们希望寻找创新实践者,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工程师。这是谷歌一个独特的模式。另外一个比较独特的模式,就是20%的时间归员工支配。除了一些战略的制定,我们会更放权,要员工自下而上地决定要做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去测试。

  这两个不同的模式,没有什么好或不好,一个比较传统,一个更新一些。互联网领域也许用更新的方法来做更好一些,因为我们需要更实时的、更快的,当你没有研究跟开发的技术转移的过程,往往你会做得更快,产品周期也就更短,更符合互联网方面的需求。

  环球时报: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李开复:员工需要的就是一个宽松、信任、放权的环境。我们从工业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过去管理工厂的方式不可能刺激创新。所谓工厂的方式就是由公司领导决定战略方向,工厂领导决定生产方法,每一个工人会被分配一项工作,自己没有选择,只能按照上面的要求来做。这样的环境会有生产力,却不可能有创新力。在互联网的创新环境里,一个人的生产力是非常具有爆炸性的、非常可怕的。比如一个聪明、有创新力的人,可能会发明一个改变世界的东西。为了让这样的人有机会发挥自己,无为而治的方式最合适。那就是,首先告诉员工我在乎你,其次是我信任你,然后我放权给你,我给你足够的时间、空间来做你想做的事。

  环球时报:很多人对互联网产生了严重依赖,对此您怎么看?

  李开复:用互联网取代生活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想法。如果我们一辈子真的把门锁起来,不要见任何一个面孔,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我觉得人生真没什么意思。搜索引擎也是一样,我们今天可证实的是,当你要搜索信息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谷歌或其他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但获取信息只是帮助你达到了一个目的。互联网和任何其他的工具一样,它帮我们活得更有效率,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优秀。

  中国学生仍存在不少问题

  环球时报:最近您写了一篇文章,提到美国教育的弊端,您觉得中美教育的差距在哪里?

  李开复:你看到的那篇文章是一个断章取义,本来我写的是一篇文章,分析了美国教育的好和不好,好的写得更多,不好的写得很少。这些内容被分开刊登了,写美国高校好的没有人转载,写高校不好的被到处转载。这是不对的。美国高校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高校,它好的地方远远超过它不好的地方,所以我觉得美国高校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就像美国高校五六十年前也是学习德国的高校,建立所谓研究型大学。这种模式一直到今天,都还是最优秀的。我认为,美国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体系,却是今天所有体系中最好的,是值得学习的。

  环球时报:您4年前接受我报采访时,提到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主要以“80后”为主,您如何看待他们呢?

  李开复:我在谷歌雇的人基本都是“80后”的人,我在微软雇的人都是“70后”的。我所看到的就是“80后”更有世界观、英文更好,通过互联网学到很多很多东西。这是我看到的比较正面的地方。这两批人同时存在的问题是情商,虽然有所进步,但还可以增加更多。

  “70后”和“80后”存在的其他问题还是很像的:迷茫,一进大学,以前都是照着父母的要求活着,现在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不自信,我比不上别人,我自卑,我该怎么办;还有就是价值观,我要发财我要出名,而没有足够地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看我们拥有什么,而是看我们贡献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第四是从众,社会上流行什么,什么热门,别人都在做什么,而不是我爱做什么,我的天赋在哪里,我的兴趣在哪里。这些问题在10年前跟今天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一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李开复 求伯君谈谷歌金山合作内幕
李开复偷税系子虚乌有
李开复:没说过谷歌中国要五年超百度
李开复:谷歌已开始做Web3.0概念
李开复:互联网用户中国多在探索 美国更多在搜索
李开复:谷歌创新遇到“官本位”文化
李开复:谷歌也能搜到我的负面报道
李开复:中国网民不喜欢打字 搜索词比较短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