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专家官员 >> 文章正文

北大学者:用社会大进步告慰受难者
作者:孔寒冰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08-5-20 9:10:15

  学会在应对灾难中进步

  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和随之而来救助行动对中国人情感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是前所未有过的。在它们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除了不停地流泪,都在公开或默默地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除此之外,人们还有另外的一种强烈感受,那就是中国社会的进步。

  这场地震给遇难者带来的伤害是永恒的,所有幸存者都宁愿那一天只是一个梦,醒来后一切如初。但是,自然灾害很难避免,我们必须坚强,并且在灾难中前行,这将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不再重复、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灾害造成的损失。从几年前的“非典”到今年春天的南方冰冻和不久前的胶济铁路撞车事故,对比之后不难发现,中国政府对意外灾害的反应越来越迅速,调动与整合全国军政民各方力量的能力越来越强,应急措施和机制越来越健全,救灾技术和设备越来越进步。从这个角度说,这场灾难为中国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社会的进步固然离不开高瞻远瞩者的远见和设计,但在许多时候,我们又只能从应对灾难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和教训。比如,日本的房屋防震性强,抗震救灾技术比较先进,就与地震的频发及其造成的巨大损失有关联。日本人正是在不断面临的地震威胁中,学会了应对地震、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很多方法。欧美很多国家的危机管理机制也是在应对天灾人祸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当然,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没有人愿意看到如此惨烈的灾难。但问题在于,天灾及其后果带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灾难已经发生了,社会就必须以相应的或更高的进步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灾难。比如,把房子建得更结实,把各种防患于未然的应急预案制订得更多、更周全,经济和社会发展设计和规划更加科学,等等。这才是对受难者最好的告慰。

  5月19日4时58分,北京天安门广场在正常的升旗仪式后下半旗,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这是人们在观看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摄

  人们的心灵秩序得以重组

  数万遇难者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我们无力挽回,我们只能用空前的社会凝聚力和真正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希望能减少遇难者家属们的苦痛。

  正因为此,中国许多年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之多的人被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我们看到了许久以来似乎渐行渐远的人间真情。面对四川灾区,人们不再冷漠,不再争执,都在用心默默祈祷和祝福,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实际表达自己的一份真情。这种感动和真情可使死难者得以安息,可使受难者拥有精神上的抚慰并且重新燃起他们生活下去的希望,可使以各种方式救助受难者的人心灵得到净化。

  在这场地震及其受难者面前,中国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他们不再分地区、阶层、职业和贫富,骨肉同胞和血浓于水的认知得到了升华,“中国”和“中国人”变得空前亲切。爱国不是空洞的和情绪化的口号,而是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具体行动。

  这些行动不论大小都是那么的纯洁,都不再掺杂着某种情绪化的宣泄目的。人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抢救出尽可能多的人,减少尽可能多的损失,防止次生灾难的发生。地震可以一时地摧毁物资上的秩序(家园沦为废墟),打乱生命上的秩序(许多人遇难),却重组了人们心灵上的秩序,人性和大爱成了主旋律。这样的主旋律将在中国持续下去,中国的和谐社会也将因此有更坚实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营救一个又一个平民百姓的努力中变得鲜活起来。

 

  5月18日晚,一名儿童在法国首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脚下参加为中国地震灾区祈祷的活动。当晚,近千名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和法国友人在埃菲尔铁塔脚下点燃蜡烛,哀悼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罹难者,祈祷灾区人民早日渡过难关,重建家园。新华社记者宋立东摄

  世界看到更加真实的中国

  近年来,国内外常常讨论中国崛起,但是,人们的着眼点往往集中在诸如GDP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等所谓“硬实力”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不断扩大等所谓“软实力”方面。

  这些当然都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但不是崛起的全部,甚至可能不是核心因素。一个国家崛起的支撑点,除了软硬实力外,还需要两个支点,一是政府的号召力和应急能力,二是民众的响应力和凝聚力。没有这两点,软硬实力的增长也很难持续下去。

  四川地震使中国经济实力蒙受了损失,但国家的毅志和人民的毅志都不会被摧垮,相反,人民更加团结,政府的号召力和整合力量的应急能力在抗震救灾中却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中国因此将更有力量。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民众财产损失的弥补和心灵创伤治愈,而且可以使中国在今后发展中减少天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长远看,后者更为关键。

  民众是一个国家崛起最主要的基础,没有民众的响应和齐心协力地参与,再好的政府和再好的政策也是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在这场地震中,民众的响应更多地表现为自发的行动,是灾难和灾难的受难者把民众凝聚在一起。13亿人的响应力和凝聚力是超强的,这是中国崛起最重要的力量。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中国还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和胸怀通过电视向全世界及时并持续地播放了这场灾难及其惨烈的后果,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的风采,感动中国的人和事也感动着世界。透过在这场灾难中产生的冲击和震撼,整个世界都更加真切、更加全面地看到了中国。这个中国不只是简单地以GDP为指标,而是建立在政府的“以人为本”的政策和民众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

  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汶川地震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灾难,但中国正是通过一次次灾难变得更加坚强。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很巧,恰恰是中国持续了她五千年的文明,并且只能今天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以预见,中国未来还会有各种天灾,但中国将以更强大的力量面对它们,战胜它们。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实现真正的崛起。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普及文化要警惕商业媚俗 06学者为什么这样红?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