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刘亚东:记者就是一个通风报信的人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8-10-21 9:06:28

  只有平易的记者才能写出平易的新闻作品

  [主持人]您从事的是科技新闻报道,大家都觉得科技新闻都很专业,普通人难以理解,我小的时候可能只能从科幻故事上了解到科技方面的知识。所以说科技记者不单单是记者而且还是科普宣传员,都说作科技记者难,您认为如何解决科技报道中的通俗化问题呢?让更多的读者更好地去理解。

  [刘亚东]我国很多科技类的报纸,你会看到不少像天书一样的文章,因为里面大量地充斥着术语,大家读不懂。当一则科技报道里面大量充斥着术语的时候,通常不是由于我们的记者或编辑想炫耀他们的学问,而是因为他们在这些术语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只好采取一种偷懒的办法,直接把术语堆积上去,结果是讨好了少数专家,得罪了广大的读者,很可能连少数专家也不领情,这是我们科技报道方面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要想解决通俗化问题,处理好科技报道中的术语问题,离不开两件事,一是解释,二是翻译。解释就是根据你自己的理解,用类比、详析、图表、背景介绍、相关链接等等各种手段把一种专业表达阐释清楚,让读者明白。翻译是指把一种学术的说法用你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理解。解释和翻译是科技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一则好的科技报道,无论谁做,最终都离不开这两样法宝的。把术语还给专家,把知识传给读者,这应当成为科技新闻写作的座右铭。

  新闻就是讲故事记者就是一个通风报信的人

  [主持人]您有这么多作品常常见报获奖,那么您觉得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

  [刘亚东]我只能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接着刚才你讲的通俗化的问题,通俗化就是平易,现在很多的记者包括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时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我猜他们是在盲目效法意大利著名某女记者澳利亚娜法拉奇,以显示自己的提问多么尖锐,殊不知,由于新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这种做法在中国是很难为大多数受众接受的。只有平易的记者,才能写出平易的新闻作品,才能受广大读者欢迎。这又涉及到一个对新闻的认识问题。我对新闻的理解比较肤浅也比较简单。

  新闻就是讲故事,记者就是一个通风报信的人。作为记者千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否则肯定做不好这份差事。陈述事实,这是记者的天职,又是做好新闻报道的秘诀。一则好的新闻就是一个好的故事。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讲故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会写新闻。我身边有这样的事例,一个记者兴高采烈、妙趣横生地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但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闻价值,反到被旁听的记者听去,写成了新闻,并且还获了大奖。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科技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在我们一些记者的笔下却变得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缺乏生气。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新闻和生活之间的血肉联系。对新闻的模式化、概念化的理解窒息了他们创新的天赋。从本质上讲,新闻是事实,而不是概念。虽然在一篇新闻作品里面不可能完全排斥概念和判断,但是也必须是以事实为依据。

  我在新闻写作中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多摆事实,哪讲道理,更不要替读者下结论。还有一个摆那些事实的问题,要尽量多摆那些读者熟悉的事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读者。主要是要心里装着读者,你在写每个字,甚至每个标点符号的时候都要想着读者的感受。

  [主持人]从1992年到2008年,从您刚刚到科技日报到现在的成功传媒新闻人,您觉得现在媒体从业者与您所在那个时代媒体从业者有什么不同?您认为一个好的科技记者、一个好的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刘亚东]时代的发展对记者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网络化时代,媒体从业者应该有更加敏锐的新闻嗅觉、更加迅捷的反应能力和更多的专业技能。科技记者首先是记者。对好记者的要求很难用三言两语回答清楚。但是我想强调几点:第一、肯吃苦。因为我们媒体这个行业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是一个非常舒服的行业,你要想舒服最好不要去做媒体。我们这个职业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有时不仅仅是体力上吃苦,还有精神的吃苦,所以好的记者必须肯吃苦。

  第二、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新闻记者最重要工作就是与采访对象沟通,采访与被采访之间有一道鸿沟,合格的记者可以有办法迅速地把这个鸿沟填平,我们的记者要乐于和擅于与人打交道。第三、具备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很少有记者一生只从事一个领域的报道,通常是刚从抗风雪现场回来就奔赴到抗震救灾的一线,刚结束奥运报道,又从事神七发射的报道。所以要求记者要有很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职业的要求。科技记者与一般记者相比又有了专业的要求。我非常赞成这样的提法,要做专家型记者。科技记者也不可能行行通,但你至少要对几个领域比较熟悉,最好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科技记者还应具有国际视野,其中包括良好的外语条件。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男子冒充某报记者参加会务骗好处费被抓
记者博客不该成最后的诉求通道
香港一报章编辑疑因稿件起争执 打断记者鼻梁
专家:记者警察医生容易遭遇心理三级创伤
新华社记者与“神七”三名航天员面对面
乐山电视台3名记者 采访工人触电事故时遭围殴
失利遭记者质问 媒体苛刻对待胜负伤人心
残疾人记者:采访视角独特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凤凰新媒体 CEO 刘爽
视频网站版权混乱
通用电气(GE)中国
公关传播总监 李国威

通用电气(GE)如何打好奥运宣传战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