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研究 >> 文章正文

进入"缓慢发展期"  讲坛类电视栏目还能火多久?
作者:谢苏妮 齐…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更新时间:2008-1-28 9:14:0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悉不过的唐诗,近日却因《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的解释成为火爆争论的焦点。他认为,诗中的“床”,不是人们想当然的用来睡觉的床,而是马扎,也就是北方常见的可折叠的小凳,我们对“床前明月光”误读了千年!“马扎说”一出,立即引起一片哗然。

  事实上,近年来由《百家讲坛》引爆的文化话题和激烈争论很多:严肃的历史能戏说吗?学术能在电视上传播吗?《论语》、《庄子》能熬成心灵鸡汤,然后呈现给电视观众吗?……可以说,当今中国众多引人瞩目的文化名人、文化现象,不少与近年异军突起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有关——电视讲坛。

  据悉,2008年春节期间,举国闻名的于丹教授将再次在《百家讲坛》登坛布道,开讲《论语》第二部。《百家讲坛》和于丹还能继续2007年如日中天般的火爆与辉煌吗?当今中国众多的电视讲坛,生存状态如何?电视讲坛类节目,又将走向何处呢?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讲坛类栏目遍地开花

  电视讲坛的呱呱落地是在1999年。当时湖南经济电视台播出余秋雨的演讲“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首开中国电视讲坛之先河。这种传播学术思想的新样式,后演变为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千年论坛》。随后,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分别推出《世纪大讲堂》和《百家讲坛》。

  讲坛类栏目兴起之初,并没产生大的影响。《千年论坛》因服从于湖南卫视的整体定位而遗憾地改版为求职类栏目,一些地方台的讲坛栏目也纷纷以失败收场,《世纪大讲堂》走得相对顺利些,虽然一直以前沿新锐的思想探索,影响着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士,颇受好评,但因为在中国内地落地覆盖率的限制,并未产生全国性的轰动影响。

  电视讲坛真正异军突起,要从《百家讲坛》成功转型开始。2004年5月,阎崇年讲“清十二帝疑案”,收视率高达0.57%,跃居央视科教频道之首。随后,《百家讲坛》改变策略,侧重历史文化类选题,以悬念见长,收视率一路攀升,到2006年其收视率已在央视科教频道高居榜首。《百家讲坛》造就了一批“学术明星”,俨然成了造星工厂;“学术超女”于丹去年在北京连连创造签售新书神话,并且引发了国学复兴的热潮……“这已经不仅仅是电视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曾担任过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策划的中国传媒大学孔令顺博士如此评价。

  在《百家讲坛》影响下,各地方台的讲坛类栏目犹如雨后春笋:北京电视台的《名师讲坛》、《中华文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国视讲堂》、河北电视台的《燕赵大讲堂》、湖北电视台的《荆楚讲堂》、山东电视台的《新杏坛》纷纷开坛布道……此外,还有一些行业内的讲坛栏目,如《经济大讲堂》、《艺术大讲堂》、《军事大讲堂》等等不胜枚举,在不同领域全面开花,一派繁荣。

  湖北电视台《荆楚讲坛》

  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

  讲坛类栏目魔力何在

  讲坛类栏目让观众如痴如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热点话题,到底其魅力何在呢?

  ●社会背景:投合大众文化心理需求

  现代社会里,“面对物欲横流,人们的心理不适也接踵而至。这是一种经历不同的文化处境而带来的‘文化震惊(cultureshock)’,容易使人们心理处于焦虑、焦灼、失落、躁动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曾如此分析历史文化类讲坛栏目的深层心理需求。“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人们不知所措,没有既定的价值可以遵循。人们渴望归属、渴望慰藉、渴望安抚,这是现代社会大众的共同心理需要……电视讲坛这个栏目恰好提供了这种无形的社会需求。”

  ●媒体策略:用传媒的方式言说知识

  如果说大众文化心理的需求给讲坛栏目提供了一个扎根生存的肥沃土壤,那么,媒体的言说方式的改变则是讲坛类栏目走红的催化剂。

  “电视学术讲坛的成功还在于它采用了传媒的方式来言说知识。”河海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易前良曾著文这样说道。他认为,《百家讲坛》诞生之初一直默默无闻,原因在于没有找到适合电视媒体特点的传播方式。而从阎崇年讲“清十二帝疑案”开始,《百家讲坛》在言说方式上才逐渐有了清晰定位:选题贴近观众感兴趣的历史文化;制作上突出影像视觉性;嘉宾叙述时精心设置悬念,知识故事化……正是因为找到了适合电视媒介特点的言说方式,《百家讲坛》才迎来收视高峰。

  ●观众感受:正好提供了一杯营养汁

  “就中等收入、中等文化水平的人来说,许多人可能想进行一定程度的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却又懒于进入书斋,端坐桌前,这种讲堂正好提供了一杯营养汁,比较好看,比较方便,深浅合宜。”“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要进行社科普及,而这种电视讲堂的形式是最生动活泼的,它的电视化、快餐化博得了很多受众青睐。”网友的这些看法也代表了相当多喜爱这类栏目的观众的心声。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公关总经理 陈然峰
微软:企业公民建设理念 共赢思维下的商业策略
英特尔公关总监 张怡璠
英特尔公关策略:我们如何为媒体量身定制新闻
MOTO公关总监 杨伯宁
摩托罗拉公关策略:沟通融合加创新 成就卓越公关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期刊研究所所长 李频
追求本真梦想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IBM公关总监 徐斯霖
抛弃“跨国公司” IBM全球整合转型下的传播策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