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聚焦 >> 时政解读 >> 文章正文

房价下跌顺应民意 地方政府不应出手救市
作者:佚名     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2008-10-21 10:07:10

  2008年9月20日,据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土地市场开始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房价将理性回归,今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缺口将高达6730亿元,需求萎缩和资金绷紧,预示着房地产商开始进入了行业的调整期,这个过程比一般预想得更为漫长,房价调整刚刚拉开序幕,单纯注资救市无法解决楼市根本问题。中新社发海安仇稳山摄

  -社论

  发轫于去年10月的楼市观望潮延续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走向,各地的“救市”之举却开始萌动。据报道,杭州政府近日发文提出了将购房入户实施范围扩展至老城区、政府给予个人买房一定的税缴补贴、放宽房企受让及开发期限等系列措施。此外,西安、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维护房市政策出台。(昨日《南方日报》)

  在市场经济中,各行业均有其运行的周期规律,房地产也不可能例外。在经历了十年的发展“黄金期”后,我国房地产业回归合理利润之旅本是正常,也是业内优胜劣汰规律发挥作用的契机,行政力量本不应对之进行干预。在楼市逐步走入理性价格区域时期,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当是积极跟进配套措施,以降低这一调整过程产生的负面效应。

  在沪杭之前,长沙、沈阳、厦门、西安等城市都曾有各种形式的拯救楼市之举,却鲜见权威调控部门对此有何政策方向的表述,市场的风向标似乎正在试探中发生着微妙的转变。

  其实,在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双方之间,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产生了直接的利益联系,毕竟无论是土地出让金收入,还是地方的财税收入都直接与房地产市场挂钩。而且较之其他产业,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更加直接。由此,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热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隐含在其中的地方政府身影:热衷于城市拆迁和土地出让,对开发商故意囤积土地等行为却处罚乏力等等。

  然而,房地产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百姓都渴望拥有一套产权房。若房价一直徘徊在畸高的水平之上,消费者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往往会节衣缩食,挤压其他消费需求。因此,在不断被推高的房地产价格背后,却是其他产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这其实也是造成宏观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尽管经过一年左右的调整,国内房价依旧过高。以国际上常用的房价收入比来衡量,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比值仍在10倍以上,远高于海外市场平均4-5倍的水平。这样的整体房价水平,远未达到需要地方政府出手救市的地步。

  所以,在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区域的时期,切不可因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而放松政策调控力度。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事关宏观经济的大趋势,希望中央有关部门对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尽快给予明确的公示,而不是任由地方政府出于个体利益而随意逆转此前的调控绩效。

  事实上,合理的房地产价格当由供求双方经过充分的博弈自发形成,行政力量这一“有形的手”不必过多干预。各级政府的职责当回归其本位,更多关注有关配套政策的设计。在楼市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可能会集中爆发。诸如,中小房地产企业濒临倒闭、前期购房者要求退房事件等等。这些问题的滋生,源于监管执行能力弱化、社会服务中介不完善、开发商结构失衡、市场理念不完善等诸多原因,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应对解决。例如,对开发商的经营积极引导,鼓励他们通过股权合作、上市、房地产信托、房地产项目债券化等渠道获取周转资金,以合规合法的渠道化解资金瓶颈,避免调控政策对全行业的运行造成过度伤害。

  房价的理性回归顺应了民意,体现了产业发展的正常周期。对此,地方政府不必出手干预,毕竟只有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才是价格发现的真正力量。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地方政府“救楼市”政策缺乏民意支持
“番茄花园”事件中的法意与民意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凤凰新媒体 CEO 刘爽
视频网站版权混乱
通用电气(GE)中国
公关传播总监 李国威

通用电气(GE)如何打好奥运宣传战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