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环球时报副总编吴杰:中非论坛是近期报道重点
作者:佚名     来源:新浪     更新时间:2006-11-6 13:52:03

环球时报副总编吴杰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

  2006年11月3日,新浪网特邀《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吴杰做客嘉宾聊天室,与网友就中非论坛报道等话题进行在线交流。以下是聊天实录: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您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我们知道中非合作论坛将于明天就要召开了,届时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48个非洲国家都将派代表团参加北京这次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也是这几天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大事,今天请到的嘉宾是《环球时报》的副总编辑吴杰先生,欢迎您吴总,今天将请吴总就中非论坛的报道等一些话题与我们的网友进行交流。除了通过电脑参与之外,您还可以通过手机来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首先请吴总跟网友打声招呼。

  吴杰: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到新浪网跟各位网友就国际新闻报道进行交流。

  中非论坛是《环球时报》的报道重点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中非论坛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有的网友在留言版留下问题,我是《环球时报》的忠实读者,发现《环球时报》对这次论坛的报道观点非常独特,就想了解《环球时报》的记者和编辑是如何把握国际热点?你们经过多久前期的筹备工作?

  吴杰:《环球时报》是以国际报道为主的报纸,像中非论坛这样国际性的大事也是我们报道的重点。之前我们就已经推出了八个版的“非洲专刊”全面报道了非洲和中国交往的很多有关的情况。这两天中非合作论坛几次不同的会议,包括高官会、部长会和高峰会陆续召开,我们之前也做了比较多的筹备工作,包括我们对前方记者的组织,包括我们后方编辑对版面的规划。还有前后方的协调,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准备,也同时有我们自己的一个报道计划,包括出中非合作论坛的专版,推出我们相关的报道,比如今天报纸二版就是中非论坛的专版。

  主持人:可以给我们拿期来看一下。

  吴杰:二版就是中非论坛的专版,其中有本报记者眼中的非洲同行,包括非洲媒体和世界媒体对中非合作论坛的报道。七版是我们自己组织的一个报道,四位非洲人来本报讲故事,这也是《环球时报》编辑部一种事先的策划,邀请四位在京的非洲人,包括不同国家、不同身份,像画家、学生、官员、商人,有中非的还有南部非洲的、北部非洲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特点的一些非洲朋友,这也是我们策划的。

  前期我们做了从地理上看非洲这样一些深度报道。

  主持人:我看到我手上拿的现在非洲专刊,也是我们这次特别的一个策划。这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因为可能现在很多读者对非洲还不是特别了解。《环球时报》是怎么样想到通过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做这样一个专刊报道的呢?

  吴杰:非洲读者可能不太了解,对于很多新闻人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我们考虑做好这次中非论坛报道的时候,大家普遍有这种反映,非洲对我们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对很多新闻界的同行来说也觉得比较陌生。因为以前我们对非洲的报道还是比较少的,大家了解到非洲的印象更多的是西方媒体,他们眼中、他们报道的那些非洲的形象。有时候比如说骨瘦如柴的儿童、饥饿的难民,这种印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比较多。实际上我们对非洲全面客观的报道还是很少的。所以,我们这次也是做专刊的初衷是尽量能够通过我们驻在非洲前方记者的视角,来看一个真实全面的非洲,提供给《环球时报》的读者。

  中非经济交往发展越来越快

  网友:中非的贸易额现在大不大?中非的经贸交往多不多?中国的产品在非洲的形象怎么样?是不是很好?

  吴杰:中非的经济交往实际上由来以久,但是总额并不是太大。但是趋势发展的是越来越快,交往的贸易额也是越来越大。有这么几个数字,1956年中国和非洲的经济交往当时只有1200万美元,这是50年前。2005年中非的经贸额就到了395亿美元,2006年很有可能突破500亿美元,增长的幅度还是非常大的。只能说我们在中非交往的贸易额,在中国和对外贸易的总额当中比例还不是特别大。

  对中非论坛的报道投入巨大

  主持人:这次《环球时报》对中非论坛的报道也算是大手笔了,我们想知道《环球时报》在非洲有多少记者,能够制作出这样的大型报道来?

  吴杰:《环球时报》的驻外记者,我们是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50个记者,其中有一部分在非洲,包括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这是南部。包括中部的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包括北部的摩洛哥、利比亚、埃及。南部、北部、中部非洲不同的地域都有我们的记者,不是说每个国家都有。一共53个非洲国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但是主要的地域都有我们的记者,我们通过前方这些记者采写当地一些比较大的事件,中国的读者关心的事件,提供给我们的读者。

  主持人:这次中非论坛之后会增加对非洲的报道吗?

  吴杰:这是肯定的。因为刚才我也说了,我们以前对非洲的印象还是比较陌生,今后我们也还要逐步地扩大对非洲的报道,我们也正在考虑在明年,直接从报社派记者到非洲,到有关的地点采访,争取能够给读者提供更多更鲜活第一手非洲的材料。

  主持人:我们知道《环球时报》算是在国际报道中一个强势的媒体,一旦有国际大事发生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最快得到第一手资料?是每次都派记者过去吗?

  吴杰:不是每次都派记者。刚才我也提到,我们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我们350来位记者,更多新闻采写还是依靠驻在国和地区的记者。像前几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当时这个新闻,我们当时驻南联盟的记者吕岩松在中国大使馆被炸的现场,迅速向《环球时报》编辑部发回了第一线的报道。这样是比较典型的,我们主要依托驻在国当地的记者,包括9.11我们也是驻在纽约当时的记者,在9.11爆炸的周围,迅速发回现场的报道。我们也有的时候派我们报社的记者去新闻的现场,比如像当年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时候,我们派出了两位记者,包括现在我们的总编辑胡锡进和另一位记者宋念申,到了伊拉克战线的现场,在当地采访了40多天。今年我们又先后组织了几次采访活动,比如说我们派记者到黎巴嫩和以色列战争交火的前线,前一段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派了程刚和谷棣,到了前线,到了中国驻黎巴嫩前线的维和部队,包括到被以色列战机炸毁的桥梁、道路的现场,被炸毁的居民楼的现场,两位记者都是地看了一下。我们在前一段日本大选临近的时候,也派了一个记者组到日本直接感受了解日本大选的情况。这样的活动如果我们今后碰到比较大的新闻事件,还有可能直接派出我们自己的记者或者是记者组,也结合我们驻在国的记者,两种力量一起报道比较大的一些国际事件。

  主持人:刚才您也谈到了《环球时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派有记者。但是我想对于一个非常大型的国际事件来讲,很难是一个人或者是两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对于这样的大事我们怎么样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来报道呢?

  吴杰:两方面。一方面首先我们依托前方的记者。另外,还需要编辑部门的组织,需要后方的协调和组织。因为有些大事我们报道的视角是多向的,比如美国发生比较大的新闻事件,我们既依靠在美国的记者,我们在美国三个城市驻有我们直接的记者战,还有在美国其它城市有我们陆续发展的记者。还通过报社本部的协调和组织,把周边国家或者是和这个新闻事件有关系国家的新闻记者资源整合,统一调动起来,还是依靠后方的协调,最后完成对一个事件的综合报道。

  主持人:朝核试验、中非论坛《环球时报》都参与报道,在这么多媒体中,《环球时报》怎么凸现自己的特色?

  吴杰:《环球时报》的特点就是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特色,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也是想以此和别的媒体区别开的。比如碰到朝核试验这样的大事,我们还是报道出我们的特色,通过我们的记者抓取一些中国读者关心的方方面面,包括这些事件本身内部的东西,包括驻在国这些媒体的反映,包括有关国际、有关国家对这个事件的反映,政府的反应和媒体的报道,通过这些侧面给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新闻画面。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FT前总编辑:网络时代 传统媒体怎么办
《安家》杂志——中国地产杂志的旗帜
沈南鹏:经营要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根据
毕政:深度报道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问题
范锋:迷信Alexa没用 IT网站可能面临洗牌
古永锵:原创依然是视频网站不二法门
何加正:人民网——权威媒体,大众网站
李佩钰:谈谈报业品牌传播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