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职场招聘 >> 职场动态 >> 文章正文

网媒人才回流平媒初现 复合型人才受欢迎
作者:佚名     来源:和讯     更新时间:2008-9-17 9:31:30

  和以往的招聘不同,《汽车族》最近的一次招聘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了一个新职位——汽车族网站编辑;二是在“试车编辑”的应聘条件中除了要求名校汽车专业教育背景、驾驶、英语等条件外,还加了一条,有新媒体工作经验者优先。

  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国内,美国几位颇具影响力的期刊出版人几乎发出了相同的声音——只考虑增加广告经营及新媒体的人员,不增加任何传统业务从业人员。

  相信这些美国期刊出版人的话定能引起目前国内许多平面媒体经营人的共鸣。然而这远不是全部。事实上,一场平媒针对网媒的大型“抽血”活动才刚刚开始。而仅仅在几年前,传统媒体还因为体制、业绩等原因导致大量人才向网媒流失。

  网媒人才“平聚”促平媒痛苦嬗变

  几年前,互联网招聘目标直指传统媒体,有传统媒体经验是必需的一条。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的从业人员都是由平面媒体聚合而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2005年开始,业界不断传来媒体之间的“转会”消息。如《新京报》前总编杨斌加盟和讯网,担任总编;而《南风窗》前总编陈菊红成为腾讯网总编;《计算机世界》前副总裁、总编王超,加入广源传媒担任总裁……这些“从纸上到网上”的媒体人“变现”价码,也令人咋舌。2006年5月,《环球企业家》杂志前总编李甬以年薪200万元的身价加盟网易担任副总裁、总编辑。2006年10月,《经济观察报》前社长何力加盟阳光传媒的价码是年薪100万元人民币外加一次性补贴80万美元。2007年初,中国金融网以50万元年薪聘请《财经》杂志前首席金融编辑、《财经时报》前任总编钮文新出任中国金融网副总裁兼总编。“除了50万元的年薪,钮文新还将获得中国金融网相当价值的股权。”

  相当多跳槽到网媒的平媒人才都是平面媒体传统体制内的佼佼者。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权威人士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体制内的人员由于所处机构的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宽松的成长环境与激励机制,因此积极性不够,这中间有报酬的原因,也有事业发展受阻的因素。相对来说,新媒体的机制更为灵活,环境更为宽松,报酬也优厚得多。二是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往往个性也较为突出,可能与传统体制内的媒体文化格格不入,长期压抑自身的才华,久之则导致心情郁闷,于是想方设法通过环境的改变来调整心情。

  前几日去看望几位网媒的老朋友,触动很大。总体印象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到一处都上升一二层“楼”。为什么上一二层“楼”呢?因为业务发展了、队伍壮大了。特别是汽车频道,首先被请上一层“楼”,道理再简单不过,汽车板块扩张最快,长势最好,收成最丰,故受到重点保护。

  网媒的快速发展聚集了大批平媒人才,我们把向传统媒体大量要人才的过程称之为网媒人才的“平聚”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平媒痛苦嬗变的过程。

  平媒“触网”“触电”“网聚”复合型人才

  如今,情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新一轮网媒人才向平媒的回流已初见端倪,尽管这种回流是相对低端的。平媒正张开双臂迎接网媒人才的回归,而这种回归也有着同样深厚的背景。当前,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处于非常关键的转型期,新一轮媒体大战蓄势待发。

  几年前,在网媒咄咄逼人的进攻下,平面媒体一直处于守势。由于收入结构单一是传统平面媒体的普遍现象,其中蕴藏巨大的经营性风险,转型和开拓新利润来源已成为必然。必须减少对广告的依赖不是不再重视广告的地位,而是需要广开源,探寻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平媒经营人员的观念逐步更新之后,痛苦的调整显然已经接近尾声,平媒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平面媒体中一些触觉敏锐者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时,平媒的“触网”、“触电”的消息不断传来。《故事会》的故事中国网和故事会的手机阅读,已为杂志聚集了大量年轻读者。《汽车族》杂志在2003年率先在同类媒体中推出汽车族网站后,紧接着如电子杂志、手机杂志、博客等种种新媒体形式,以及图书业务、赛道体验、各种品牌活动、3G无线增值等新业务也陆续开发出来。

  而要确保平面媒体的这些新形式、新业务进展顺利,人才无疑是关键。这巨大的人才缺口,要从哪里输血呢?此时,网媒开始为平媒的新兴业务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而这一平媒人才的“网聚”过程仍将持续下去。

  从“平聚”到“网聚”,再从“网聚”到“平聚”的传媒人才流动趋势,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传媒在转型和融合中的概貌和趋向。网媒的快速发展聚集了大批的平媒人才,平媒人才成为网媒的强大助推器。反之,网媒的速成,也加快了平媒新媒体业务的拓展。平媒新业务的拓展也需要网媒的经验和手段,包括理念、机制、技术等等。

  有不少媒体明确提出“我们招收的职位实际只有一个,就是能够"采、编、播"的全面人才,这样的人才既是编辑记者,也是主持人,甚至懂得营销和策划。”同样,这样的需求在很多知名的传媒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由此可见,无论是“平聚”还是“网聚”,最终聚合的是复合型传媒人才。通过传媒人才的融合,我们也看到了传媒形态融合的必然。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凤凰新媒体 CEO 刘爽
视频网站版权混乱
通用电气(GE)中国
公关传播总监 李国威

通用电气(GE)如何打好奥运宣传战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