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江宛柳:新闻语言的最高境界是大音无声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记协网     更新时间:2008-10-22 9:39:06

  抢新闻是记者本能军事记者还须具备好军事素质

  [主持人]首先要祝贺您获得这一届的长江韬奋奖,也非常荣幸您能来与我们一起分享您的军旅记者生涯。那我们首先就从您的这一比较特殊的身份说起吧!作为一名军旅记者您认为与其他记者相比有什么不同?

  [江宛柳]从当今传媒时代的特点来看吧,从新闻工作的规律看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同。我国越来越开放了,军队也越来越开放了,中外联合军演有时对地方媒体也是公开的。前不久我军举行的军事演习完全是向世界媒体开放的,专门请了各国的驻华武官和西方媒体都来看,这是世界性、全方位的宣传。

  重大突发事件,军队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军事记者上,其他媒体记者也上。重大军事行动往往是大新闻,抢新闻是记者共同的本能。今年抗震救灾,我们到灾区时有地方记者已经先赶到了,快速反应能力、一线采访吃苦、勇敢精神绝不在军事记者之下,很令人敬佩。伊拉克战争,纯军事行动,世界各国媒体的记者,不同语言、男女老少,能上的都上,差不多也是一场传媒"世界大战",你说谁是军事记者?当然要从国防的军队建设来看,还是有不同。军事领域与其他领域相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军事记者要懂军事,军事思想、军队编成、装备、训练、军队的政策制度、条令条例,军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还有军事文化,等等,军事记者必须要懂,有些方面做不到精通但要略知一二,这是一个大专业。

  当年我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调到解放军报社时已经是一名老兵了,我以为我自然就是一块当记者的料,但来了才发现上述内容知之甚少。你不懂你就不知道新闻在哪儿。我是从头开始恶补。最根本的不同,是专业素质不同,如果真的战争打响,军事记者应该是最先可以进入战场前沿甚至核心部位的。国内外的军事行动也都如此。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军事素质,那他很难担负军事报道任务。

  [主持人]我们平常提起军人、军队,大家脑海里大概都是一副铁骨铮铮的印象,可是现在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温柔的女性,居然是军旅记者,我想如果不穿军装,不经提醒的话很难把您和军人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女性军旅记者您觉得有哪些优势?

  [江宛柳]我觉得现在从整个媒体的情况看,女记者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很多时候男记者搞不定的难关,我们女记者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地搞定。但是我觉得在军事记者里女性记者没有优势,甚至可能会有劣势。因为军队是以男性为主的环境。比如说我在海军记者站的时候,当时海军所有的活动你是可以参加的,但是海军的远航我就没有参加过,因为海军的战舰舱位都是很小的,非常有限。而且你要是去的话,要占他一个单独的舱位,可是海军的大部分战士都是在一个通舱里。单独的舱位是舰长、副舰长、政委、副政委,如果出访的话还可能要把舱位腾给支队领导、舰队领导或者海军相关部门的领导,不可能让给你。人家就会觉得你和男记者完成的任务是一样的,但是你添的麻烦比男记者多。

  1990年底到1991年初,我跟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去采访,我开创了女性首次跟舰远航的历史。当时一去要几十天,因为我的强烈要求,领导专门开会讨论我的事儿,就当一次实验,如果你行的话,以后就都可以让女记者去,最后一致通过。这趟下来,我并没有晕船。当时船上400多人,都等着看我的笑话,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我不晕船,而且还正常工作。当时七天七夜的大风浪,我依然正常吃、正常睡,经历了40多天,从此以后,远望号就可以有女性上船了。

  新闻语言至真至美的的最高境界是大音无声

  [主持人]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们诠释的,完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您在到军报当记者之前,是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当文学编辑,同时又从事文学创作,写过很多军旅题材的报告文学,而且还获得过全国文学大奖。请你谈谈文学与新闻的关系。

  [江宛柳]我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干了15年的编辑工作,先在《解放军文艺》杂志当小说编辑,后来大型军事文学刊物《昆仑》创刊了,我又被调到《昆仑》当小说编辑,再后来军队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文化杂志《军营文化天地》创办,我又调过去创办当副主编。这15年,一方面与军地作家们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打交道,另外自己业余写作,从文学理论和实践上有了一个系统的提升。调到解放军报的机会很偶然。我这人不怎么按规则出牌,干记者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了,是走逆行道。从来没人这么倒着走,但我觉得没什么不可以,我倒过来走,不是恰恰有一些优势吗。

  我自认为我的记者生涯也可以从那时算起。那15年我虽然没在新闻单位,但实际上也在业余干着记者的工作。我写军旅报告文学。我们每年有很多下部队的机会,遇到感动我的人和事,就写报告文学,动机很单纯,就是想把这些感动我的人和事告诉更多的人。文学评论家周政保把报告文学定义为"非虚构"创作,我认为这种"非虚构"作品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与后来我采写新闻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所以我一直认为"报告文学"的核心是"报告",应属新闻范畴,和通讯并没实质的区别,不过是脱离报纸篇幅可以不受限制,被划归为文学是一个误会。

  我以前写军旅题材的报告文学,和现在写通讯、写深度报道基本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有一年我到西藏高原采访,获悉西藏某团团长牺牲,我就写了报告文学《我在寻找那颗星》。当时媒体不发达,报告文学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刚刚起步,军队那个时候非常艰苦,边防部队就更加艰苦了,正是这些边防军人在艰苦中奉献、牺牲,才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一步步平稳走过来。我当时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工作,下部队的机会特别多,我听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也想把这些感人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就写了很多报告文学,没有想到出来以后影响比较大。包括后来我写的《没有掌声的征途》,描写的是一个主动要求到山沟任职的坦克旅长,不靠父辈的将门之子的心路历程,酸甜苦辣,展示给读者和平年代,一个真正的职业军人的是什么样的。

  当时我虽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记者,但是我觉得自己已经是在做着一个记者的事情。撰写《我们远航赤道》,我开创远望号女记者跟船远航的历史,全程40多天,记录了船上的400多人,一个鲜为人知的了不起的群体,从将军到士兵,从航海人员到科技人员,三代航海军人,三代科技人才,各种性格,各种家庭背景,各种情感故事,他们的音容笑貌,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很有故事性。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觉得非常有意思。后来还获得了中国作协评的报告文学奖。这些经历对我今天采写人物、深度报道帮助很大。

  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文字表述能力,要你把文章写得可读,一方面不那么八股,不那么套话,不那么面目可憎,还可以让语言有韵律,有动感。另一方面又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生僻语词的搬弄甚至吊书袋,应该自然准确,生活化口语化,你的文采是藏在你的思想内容里的。语言的至真至美是大音无声,这正是新闻语言最需要追求的。其实从语言上讲,文学与新闻并不完全能分开来说,它是好语言的一个整体,如果你的文章能有文学语言的生动丰富,又能有新闻语言的简洁凝练明快,那可能就是最好的语言了。一个好记者,应该是融会贯通的。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凤凰新媒体 CEO 刘爽
视频网站版权混乱
通用电气(GE)中国
公关传播总监 李国威

通用电气(GE)如何打好奥运宣传战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