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新闻 >> 文章正文

奇闻趣闻竞相抄 只要有人看 假新闻也报成真
作者:周云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2006-9-26 17:02:59

  报上有一则几百字的社会新闻,登在并不起眼的角落,说的是某小区一位居民家里养了一只神奇的鸽子,它能在空中不时地翻出漂亮的筋斗。一般的读者看了,至多一笑而过,并不会去深究:那鸽子到底能不能翻筋斗?它又是怎么翻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翻的?一次到底能翻几个?而电视台的记者、编导反应可就不大一样了,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只可以吸引眼球的“鸽子”!

  不少电视新闻,多半是报纸(网络)新闻的画面版,而且当日新闻当日抄,奇闻趣闻竞相抄。“鸽子新闻”刊出的当天,那只神奇的鸽子就开始遭罪了,显然它和它的主人都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在四五家电视台记者轮番登门采访、拍摄之后,那鸽子翻筋斗时突然一头从半空中栽了下来。它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大世面?什么时候一天之内有过这么大的运动量?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记者采访的扎堆,其实早已是新闻界的“潜新闻”。重大新闻、重点报道,我们有集体采访的惯例,而现在一个突发新闻的现场,往往也集聚着许多异口同声的记者,媒体的竞争激烈于此可见一斑。无疑,良性的竞争应当提供给受众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而现在吵架、斗殴、骂街乃至两车的小型碰擦,常常都会在同城的所有电视频道同步播出,这是怎样一种浪费与折腾!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去年唱响全国之后,今年国内电视频道的选秀热全面升温,这与几年前热衷“电视搞对象”如出一辙;民生新闻在南京打响后,也引发了全国各地的民生新闻热,你也“零距离”,我也“零距离”。新闻节目的同质化,已发展到题材雷同、重复的“同题化”。

  本地一位青年男子在母亲身患重病之时,毅然决定“捐肝救母”。此举是省内第一例,记者们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可以大做特做的新闻资源,先是平面媒体的记者一番狂轰滥炸,报道见报后,电视台的记者又立即跟进,同城所有电视频道新闻、专题栏目的记者一个都不少。因为母子俩刚刚动过手术,急需休息,医院工作人员见势不妙,只得想出“排队挂号”的招。医院放行了,母子俩又“罢说”了,他们前一天已经被报社的记者折腾得够戗,有关“捐肝救母”的每一个细节,都复述了若干遍,他们早已没有了再说的兴趣,更没有力气。记者们还不罢休,又死拉硬拽要医生、护士讲讲……

  当采访成了“忽悠”,记者与小品演员乃至江湖骗子也就相去不远了。我知道,这些所谓民生类的题材,往往有高收视率的回报,所以电视台的记者、编导乃至制片人乐此不疲,可是,一个细节、一句对话,重复几十遍是个什么滋味?

  收视率崇拜所引发的问题,除了人所共知的低俗化之外,还有题材的边缘化、城市化和内容的娱乐化、同质化,而同质化的背后,不仅仅是折腾与浪费,还有新闻本源的失真。

  电视台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前不久,当地有报纸报道称,为让孩子提前一年上学,年轻妈妈9月1日前扎堆剖宫产。朋友带上机器赶到医院,一接触产妇才知道,纯粹是医院方面的炒作(据说,去年就这么“炒”过一回,可能尝到甜头了)。可电视台的记者们抱着“既来之,则采之”的原则,大肆“忽悠”病床上的产妇,希望她们按照指定的框架,尽可能流畅地回答记者的提问。身体虚弱的产妇们经不住记者的死缠硬磨,只好言听计从。当晚,人们便从各大频道的新闻节目里看到了如出一辙的报道:为让孩子提前入学,年轻妈妈扎堆剖宫产。

  我的朋友断然放弃了这个选题,但是他说,如果要他揭示那则新闻背后的真相,他没有勇气。都是同行,人家得报道有鼻子有眼,他一个人去较真,以后还怎么面对大家?(作者:周云龙)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