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报纸 >> 文章正文

工人日报用心打造精致大报 制度提升新闻业务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更新时间:2008-4-23 9:06:25

  让版面上的每一个位置都重要起来,让每一篇稿件都重要起来!在工人日报社,制度不是用来“治人”,而是提升新闻业务、打造精品报纸的“服务者”,更是促进编辑、记者树立职业理想的“辅助器”

  2007年《工人日报》有513篇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摘播,摘播率在全国新闻媒体中名列前茅。某省总工会主席这样评价说:“《工人日报》好不好看,看看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就知道了!”这一年《工人日报》五篇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共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中宣部《新闻阅评》针对《工人日报》的评论有13个,全部都是对《工人日报》报道的肯定和表扬;2007年《工人日报》发行量比2006年上升48%,2008年又比2007年上升了28%,这在新闻界相当罕见。

  面对《工人日报》2007年获得的成绩,惊叹之余,不禁想问,一份综合性日报,在报纸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实现了这样的突破?

  带着疑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工人日报》总编辑孙德宏和几位部室主任。答案在采访中逐渐明朗:把《工人日报》打造成一份读者需要的精致大报,是从总编辑到全体编辑、记者明确而坚定的理念;让版面上的每一个位置都重要起来,让每一篇稿件都重要起来,是他们最朴素的追求;在工人日报社,制度不是用来“治人”,而是提升新闻业务、打造精品报纸的“服务者”,更是促进编辑、记者树立职业理想的“辅助器”。

  从总编到记者都有一个理念业务至上

  “为什么一年365天能有513篇稿件被中央两台摘播,一年能获得包括一等奖在内的五个中国新闻奖?”《工人日报》总编辑孙德宏的回答是:“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采编人员发自内心地研究新闻业务,形成了报社整体研究业务、尊重知识的氛围,这是稿件质量提高的最根本原因。”

  在《工人日报》内部,有着良好的业务研讨氛围和制度,形成了从报社领导到编采人员共同关心报纸,积极研讨业务的良好氛围。年终总结制、记者会、评星稿制、每周一编前会评报制、内部专家评报制和读者评报制,保障和促进了业务氛围的良好形态。

  年终总结制是指报社要求各部室及其每个成员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自己过去一年中的工作进行认真、细致的总结,过去的一年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何反响、有何不足,并分析其原因。部室主任基于每个成员的表现总结自己部门的业务成果,包括有哪些亮点、不足和下一步的具体打算。所有这些总结都必须落到文字上,在编委扩大会上一个个分别汇报,并接受大家的评议——很多部室主任反映,这比述职压力还大:没些明显的亮点说什么?

  《工人日报》每年3月的全国记者会更是一场新闻业务的“比拼”和讨论会,编辑记者们把它看做是年度“晒场”和“加油站”。他们把作品拿出来,一起分析讨论,总结得失成败,在此基础上筹划下一步的工作。要闻部副主任兰海燕说,在这个会议上大家没有职位高低的概念,所有人都是新闻业务的操练者,所有的实践、观点、思想都可以在这里坦诚相对。他说:“编委会倾力把每年的记者会变成一次集体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也是一次同事们自省、反思、奋进的起点。”孙德宏说:“记者会除了实际的工作总结、业务操练之外,更侧重培育记者的职业荣誉感。工作了一年,能在这个会上拿出点像样的东西,应该是一种欣慰。只有报社的所有采编人员都能拥有一个源于内心的强烈的新闻理想,都看重新闻业务水平,报纸才能进步。”

  采访当天恰逢《工人日报》评报会,记者有幸旁听。形成文字的评报意见在大屏幕上逐条显示,编委会成员和各部门主任结合意见与稿件,联系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和《工人日报》以往的报道对比研究,自由发言,有些意见相当尖锐。半个多小时的会议,没有“题”外之言。“报纸做出来是给读者看的。既然如此,就要允许而且欢迎别人发表意见,自由开放地对稿件发表评论是业务进步的基础。只要不是人身攻击,都可以畅所欲言。”孙德宏这样说。

  《工人日报》有5位由本报退休报人组成的专家评报组,每天的评报意见形成文字刊登在内部刊物《实践与思考》和编辑部局域网的大平台上,每个编辑和记者都可以随时观看和加写新的讨论意见。同时,对于读者来信来电的意见和看法,《工人日报》也会把它们也贴在内网上,编辑记者可随时察看,有问题电话交流。

  “新闻工作是奉献精神产品的工作,一定要有把业务做好的干劲,如果不热爱这份职业那就应该去干别的了。”这是《工人日报》的编辑记者们最常听到总编辑在各类业务研讨会上常说的一句话。

  有时记者、编辑辛辛苦苦采编的稿件,在讨论和评报时被批评,甚至被否定,情绪难免很受影响。这时候孙德宏会对记者、编辑们说:“如果别人看完你的稿子还有话要说,那至少说明人家完整地读了一遍,而且还有所触动。我们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写了稿子总是希望与人交流,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能被别人关注其实是一种不小的荣誉。”他说:“见报的稿件被批评,批评的不仅是记者、编辑、主任,而且还有总编辑们,是我们的策划等工作没做好。我们应该共同欣喜地面对批评,一起来研究,把下一个报道做好。”

  为了让每一篇稿件都精彩、理想,《工人日报》的编委会带领记者们一起爬坡。他们在每天的报纸上圈圈画画,并把这些圈圈画画的东西形成一二三四的道理,和编辑记者交流。孙德宏说,既要能把握方向、拿出好的报道方案,又要能带领编辑、记者进行高水平的实际业务操练,这才是合格的编委会。他说:“编委会既要让编辑、记者看到希望,为了新闻理想而付出,又要能够对得起辛苦工作的记者们,让他们能在业务、职称、能力的各方面都真的有所收获。”

  “业务至上的编委会带出了业务至上的团队,这是《工人日报》取得读者和同行认可的根本。”经济部主任王金海这样说。

  有了业务至上的理念,怎样把一个团队都锻炼成业务能手?“当写好稿、出精品,潜移默化地成为职业信念,编辑、记者们就会经常在一起讨论选题,在实践中交流总结。经济部的很多稿件都是集体交流和碰撞的结晶。”王金海说,部门还会定期邀请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报界的总编、业务能手,给编辑、记者分析近期新闻界的精品力作,讲授业界动向和动态,帮助编辑、记者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为了把握好工会报道,《工人日报》在全国总工会设立了联络站,定期请工会专家给记者讲课,为稿件把关。

  不断地给集体充电才能多出精品力作,采访中几个部门主任都表示,定期的培训是提高团队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编室主任张明江介绍说,新进报社的年轻记者反映,浓郁的业务氛围让他们感觉只有专心研究业务才能快速融入这个团队。而认真做业务的老编辑、老记者对肯学习的年轻人总想伸手拉一把。从中,张明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说:“《工人日报》新闻业务研究的氛围,让采编人员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力和凝聚力,它让这支队伍表现出1+1大于2的效应。”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