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瓮安恶性事件:公开越早辟谣越有力
作者:佚名     来源:齐鲁晚报     更新时间:2008-7-3 10:03:29

  在网络时代,信息公开稍微迟滞一点,就有可能为谣言留下传播的空间,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根据媒体最初报道,该事件的起因是“一些人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结果酿成了此事件。

  至于女学生死亡为何诱发该事件,则没有任何交代。另据7月1日《贵州日报》报道,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专程赶到瓮安县,现场指挥该事件处置工作。其间,在谈到事件起因时,石宗源指出,该事件“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

  一起“起因简单”的事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是怎样“煽动利用”的,“黑恶势力人员”又是如何“插手参与”的,由于从一开始对事件的起因就没有详细的报道,对于关心这一事件进程的公众来说,只能是越说疑问越多。于是网上对事件的起因出现了不同的解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贵州发生的这起打砸烧事件,已经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分关心,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这说明,这一事件的影响已不局限于当地,因此就更有必要早一点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向公众交代清楚,这既是政务信息公开的需要,也是求得社会共识、妥善处理这一事件的需要。等到各种猜测在网上流传开来之后再公开详情,而此前网上的多种猜测,已增加了社会的不信任感,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石宗源书记在谈到这一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时说:“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思想意识上,干部作风上,工作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不满意。由此暴露出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些话,似有所指,但具体何所指,因为详情公开之前公众不了解情况,尤其是不了解该事件的起因,因此,很难从字面上理解这些话有何针对性。我们不能理解,“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思想意识上,干部作风上,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到底和这一事件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是酿成此事件的原因,不得而知。

  在一个法制社会,任何打砸抢烧行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也不管目的如何,都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应该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面对此类事件,党和政府果断处置完全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心态完全可以更开放一点,信息公开更快捷一点,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求取社会共识,也有利于形成维护社会安定的舆论氛围。在网络时代,信息公开稍微迟滞一点,就有可能为谣言留下传播的空间,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6月28日下午,贵州省瓮安县城发生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直到7月1日晚,贵州省才召开新闻发布会,详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而在此前的几天里,关于事件的起因,却一直语焉不详,以至于在网上引起了种种猜测。

  瓮安事件详解

  贵州瓮安民众谴责打砸抢烧不法分子

群众代表纷纷要求政府加大打击瓮安黑恶势力的力度。 

  贵州省政府举行瓮安事件发布会 详解事实真相

瓮安事件死者叔叔讲述真相:我没死 别再传谣言了

  一、关于李树芬溺水死亡事件的事实

  二、关于死者以及在场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三、关于李树芬死亡后有关部门的处理经过

  四、关于“6·28”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五、关于在“6·28”事件中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调查情况[详细]


  沪袭警案事件详解

  上海袭警案致5名民警死亡

  事故现场,闸北区政法大楼。 新民网 沈文林 摄

  7月1日上午9时40分许,一名北京来沪无业人员突然持刀闯入上海闸北区一综合办公楼内,连续捅伤多名公安民警和一名保安,随即被民警当场擒获。案发后,上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吴志明,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局长张学兵等领导到现场指挥伤员救治和处置工作。经初步侦查,犯罪嫌疑人杨某,男,28岁,北京市人。当日上午,杨在办公大楼便门外纵火后,捅伤一名保安,突然闯入楼内办公场所,袭击正在办公的民警,共致9名民警受伤,其中5名民警送医院抢救无效牺牲。[详细]

  作案动机调查中

图文:上海袭警犯罪嫌疑人照片曝光

  犯罪嫌疑人杨某(赵昀摄)

  据杨某交代,其对2007年10月因涉嫌偷盗自行车被闸北分局依法审查一事不满,为报复公安民警,实施行凶犯罪行为。对此,上海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助理房杰表示,公安局领导再三考虑,认为这是该男子的个人供述,警方还没有调查查证,待进一步调查确定后会发布最近的消息。也有媒体报道称,该案动机不排除是因为毒品案与警方发生纠纷。[详细]

  相关评论

  对比“瓮安事件” “沪袭警案”案情直播显现信息公开在进步

  不少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其原因就是我们公开的都是“过去时”的信息。部分地方政府有一种误解,总要等事情结束,并进行调查研究后,才公开所谓的“权威信息”。这样的信息虽然“权威”,但往往慢了几拍,谣言早已到处流传了。

  最近的贵州省瓮安县打砸烧事件发生在6月28日下午,直到7月1日晚,贵州省才召开新闻发布会,显然太迟了。信息公开“进行时”就是把事件的全过程动态公开,而不是等事情结束才来公开。事态还在发展,动态公开会不会出错?不要紧的,这就好比转播一场足球比赛,中途的比分可能和最后的结果不一致,但当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比赛某一时点的比分时,并不会把这当成最终的结果。用这种眼光看,上海市公安局先是告诉我们,据犯罪嫌疑人自己交代的作案动机,将来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更深层次的犯罪动机再暴露出来,也正常得很。这个“撤下”的举动,我以为没有质疑的必要,反而体现了信息公开的一种进步模式--“现场直播”。[详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省委书记三鞠躬致歉的新闻隐喻
从瓮安事件看媒体松绑必要性
沪"袭警案"案情"直播"显现信息公开在进步
《瞭望》新闻周刊:传媒信息公开常态化
信息公开的神圣旅程
许多地方电视台打破常规力推赈灾主题节目
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报道成正面性呈现三个特征
外媒赞誉中国政府救灾反应快速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