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给记者提问提个醒——看新闻发布会赵启正的幽默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9-3-5 9:56:13

  3月2日下午,在令人瞩目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某媒体记者在提问中,着重先宣传了一下该媒体最新推出的手机报,大会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幽默地回答:“我听得很明白,你问题的重点是你们的手机网成就很大,让大家都知道,顺便问了我一下有多少关于农民工的提案。”3月3日中央电视台晚上的两会专题中,央视记者采访了赵启正。在谈及此事时,赵启正对此也表示出了遗憾。

  当我们今天眼睛紧紧盯着新闻发言人,关注着他们回答记者提问时“能力如何”、“水平如何”、“专业如何”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关注一下我们的记者这方面的表现呢?

  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回答上述问题的“交锋”,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记者应该如何提问?提问有哪些技巧?提问是每个新记者的必修课,也是老记者的提高课。一项采访活动能不能顺利完成?采访能不能深入?采访中如何体现媒体良好形象?这些,既取决于记者采访前的各项准备,更依赖记者采访中对问题的把握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乃至记者良好的素养。

  提问看似简单,记者几乎每天都在实践这个环节,但目前通病颇多,主要有:

  无知者无畏:对行业记者来说,应该是该行业的半个专家,如果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经常会闹出笑话。对非行业记者来说,最起码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常识。如有记者在提问藏区百姓生活的改善情况时说:“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请问藏族目前有多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事实上,我们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不是藏族,而是壮族。

  不知所云:有些记者,可能对某个行业非常了解,也有自己的看法。这时,往往在提问过程中滔滔不绝,好为人师,完全成了个人表演。某次新车发布会,一位资深记者站起来,从这款车的第一代产品讲起,如数家珍。要知道,新发布的这款车可是第七代呀!终于讲到第六代,台上老总顶不住了,打断他的话说:“你想问什么问题呢?”这位记者兴致一时被打断,竟然接不上话题,半天才说“我想问……想问这款车价格是多少?”

  过度恭维:在提问开始,如果用简单的话语表示对新闻发言人的肯定和感谢,能够拉近记者和发言人的距离,缓解紧张气氛。但在正式提问前,加入过多的客套话,一则使发言人不能集中注意力听有效问题,二则浪费了发布会宝贵的时间,三则过度恭维,令人反感。如2005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一家媒体的记者问:总理您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感谢总理在百忙之中登录我们的网站。然后又说:去年您讲过什么什么事情,现在一年多过去了,您对去年的什么什么事情怎样评价,今年的什么什么工作有什么特点等。穿靴戴帽,绕弯子。

  自我表现:有些记者,自我感觉良好,喜欢在提问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表现一把。一般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如有外国媒体或外国人士参见,组织者一般都会配备很好的翻译人员。但有些记者偏喜欢表现,用磕磕绊绊的英语提问。好容易等他讲完,结果发布方和其他记者压根儿就没用听懂他的问题,只能让他用中文再表述一遍。还有的记者,喜欢卖弄,俨然自己是这个领域的行家,结果闹出许多笑话。

  没话找话:采访时间宝贵,但有些记者恰恰喜欢问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在大型国际比赛中,国内媒体记者采访冠军,百年不变的“你激动吗?你高兴吗?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等,已经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笑谈。某记者采访女排姑娘赵蕊蕊说:“全国观众都不知道你伤好到什么程度了,你能不能对着镜头给我们蹦两下?”赵蕊蕊气的说:“我都蹦一天了,你还让我蹦!!”说完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记者提问的水平,往往影响采访活动、新闻发布会的质量。提升新闻发布会的水准,既需要发言人的努力,也有待于记者提问水平的提高。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上,记者应尽量避免以下几点:

  第一,少提空洞的问题。不求每个问题都颇显亮色,但起码要问之有物。“你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样?……”记者平庸的问题只能得到发言人无奈的回答,经过媒体的传播和放大,最后受众接受到的经常是一些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信息。这其实也是记者缺乏思考研究、缺乏知识积累、甚至是偷懒的表现。

  第二,问题以一至两个为宜。有记者喜欢用连珠炮、机关枪式的提问,但新闻发布会毕竟时间有限,也不是为一两个记者准备的,需要提问和回答者言简意赅。同时,记者的多个问题,容易使回答者记不住,也容易使回答者有较大的余地,选择最无关紧要的问题回答:“我只回答你一个问题,否则对其他人不公平……”发言人这样的回答,只会让提问的记者尴尬。

  第三,少问挑衅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似乎记者与新闻发言人之间天生是敌对者,一方穷追猛打,一方极力隐瞒。实际上,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和记者都属于新闻的收集者和发布者,他们都处于信息流的中间环节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新闻事实传达给受众。从这个角度看,记者与新闻发言人也是合作的关系:记者需要新闻发言人为其提供相关信息,需要新闻发言人帮助其理解政府或企业的行为和计划,而新闻发言人需要记者将其欲传达给民众的信息和态度传播出去。

  第四,少“站着说话不腰疼”。很多时候,记者喜欢把自身当成公众代言人,从自身立场提问。但政府有时候要考虑到社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候发言人的回答,并不能令记者满意。2001年,江西烟花爆炸案发生后,一名法国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问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中国政府为何不允许记者前往现场采访?”朱回答:“在法国,如果发生刑事案件,记者难道和警察一起在现场破案吗?我在法国呆过,怎么从来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记者被反驳得无地自容。

  总之,作为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提问,不仅是关系到新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是衡量一个记者的整体素养、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尺度。一个优秀的记者一定是一个高明的问者。不断提升自的提问水平,是值得每一个记者不断探索和学习的。

  但愿,我们的记者从今年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幽默的回答中汲取教训。使得我们的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特别是新闻发布活动中,真正体现出记者的应有的素养、水平、能力、专业!(陶建)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教授写博客称记者弱智无耻被起诉 23日开庭
我国今年举办新闻发布会数量创历史之最
中国新闻出版报:慎用逮捕的对象也应该包括记者
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遭警察打骂 被铐2小时
网友为雪灾出谋献策 建议春晚改为赈灾义演
报告显示 2007年全世界共有86名记者被杀害
中国记者"老套路"问题让来访者啼笑皆非
日媒称中日记者闭门激辩因历史问题而面红耳赤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与推广
总监 金俊

公关和媒体是鱼和水的关系
《第一财经周刊》
总编 何力

市场定位决定必须第一
《IT时代周刊》
副总编辑 张里

坚持新闻理念 不畏经济寒冬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