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监CEO >> 文章正文

于干:颠覆传统的“无穷动”CEO
作者:樊毅飞     来源:华商杂志     更新时间:2007-5-31 16:15:39

  记者手记:

  3PM.刚走进坐落于金宝大厦六层的新数通公司,就被一大片阳光灿烂的年轻面孔撞了个腰。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的XPLUS员工,极具现代感的办公环境,时尚明快的装修色调,这一切都如此养眼。年仅36岁的CEO于干刚刚结束了上一场会议,风度翩翩的他走过来跟我握手,邀我去他的OFFICE进行专访。坐在我对面的他始终笑声朗朗,骨子里透出来的蓬勃朝气和善于制造快乐的本事,把谈话的气氛和彼此情绪都融化到一塌糊涂去了。

  6:05PM.原定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整整持续了185分钟,窗外已是夜色妖娆。透过那面巨形的落地窗望去,寸土寸金的金宝街被流光异彩的霓虹灯装点着,川流不息的车辆,行色匆匆的下班族,这条为夜生活而生的街道开始喧闹起来。采访结束后于干还有许多工作要处理,他和这个城市里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区别,在梦想和现实中折腾着,干劲儿十足。他说:“我喜欢做,也一直在做着到处充满不确定性,无限想象力空间的行业,没有人能说清楚它明天将会是什么样子,到处都是挑战,除了挑战自己,我想不出还有别的招儿。”

  “无穷动”CEO——我想,这应该是对于干最为贴切的称呼。

  瞄准商机稳扎稳打

  于干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生在近代中国精神禁锢最为严重的那个阶段,经历了一个文革时期的孩子所能经历过的一切。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青年,未来的一切似乎是扑朔迷离的,毫无个人选择空间,他面临的问题很单纯也很无奈,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直到1979年,也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当年高考的录取率是4%,于干如愿以偿地走进了清华学府,从此他开始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和考虑。

  当时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业色彩淡薄,工科学校毕业的学生主要被输送到“生产第一线”去。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的于干就是其中一分子。他怀着“实业报国”的信念,毕业后打算踏踏实实地搞生产,搞管理,搞科研,但1984年毕业后却服从了组织分配,留校任教,期间由于对经济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职又攻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光阴荏苒,五年学生,五年老师,于干在清华一呆就是十年。

  在校一次养病期间,他随手拈来几本行业杂志看,一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兴趣,那就是卷烟过滤材料,当时属于国内空白,我国没有相关技术支持,只能全靠进口。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量将达到1万亿,而当时的外汇储备则不过十几个亿,可是一年里购买卷烟过滤材料就要花费几亿美金。但貌似简单的一支卷烟理化指标却有40多项,真有点儿离谱,于干没有动摇,他学以致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夜已继日、废寝忘食的科研工作的确是个异常艰辛的过程。至此,他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怎样把高新技术领域更好的应用和改造传统制造业。于是,在研制香烟滤材的同时,于干在1989年创办了超纶无纺技术公司,研究无纺布材料,这项技术的核心是生产超细纤维,虽然接下来要面临的困难更多,但于干没有止步在科学门外。

  要突破传统的金属加工技术是很难的,喷丝头需要打出0.3MM的直径,20多MM深这样又深又小的孔,且孔内壁的光洁度以及孔与孔的平行度要求都非常宽,于干带领科研人员稳扎稳打,不断获得成果。当时,靠走工业道路发展得还算顺利的于干,不断思索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有深度更有规模的搞科研?如何节约时间成本,完成从实验室研究成果到规模性工业生产的转化?这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租设备或买设备需要资金,搞研发同样需要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大力支持,谈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正值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技术开发,银行发放科研开发专项贷款,于干是最先得到支持的。在三年时间里,他率领的超纶无纺技术公司就取得了20项国际、国内专利,填补了多项国家产业的空白,并投入生产中去,于干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桶金得到的过程之艰辛是于干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

  四次行走变身挑战全新产业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于干随大陆高科技代表团前行去了台湾,进行海峡两岸的高科技产业交流。他发现台湾正在进行颇为有效的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在与业界人士交流和探讨时,更是发现人人都在谈论一个颇具挑战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全新产业——“网际网络”,这是台湾人对“互联网”的惯用称谓,于干确定走这条路没错儿,这样一个具有未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全新产业,充满着挑战,充满着不确定性。于干不愿意固步自封,他乐此不疲去迎接新行业领域里的挑战。

  1998年于干出任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总裁,当时的瀛海威是国内最大一家做接入网业务的公司,后来由于大的电信运营商的加入,瀛海威在接入网方面逐渐被压缩。适者生存,于干发现有网很容易,但缺乏的是内容,深度不够。于干仔细分析企业生存的各种障碍后,对症下药,成功带领这家中国最早的全国性互联网接入服务商摆脱严重的经营困境,获得全新发展空间。时隔两年,于干又出任了网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引入国际风险资本并致力于中国传统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事业。

  2001年,他就任新华在线CEO,营造新华传媒工场,中国传媒服务业,一个全新的行业在他的真知灼见下诞生了,成功地完善了中国传媒产业链。当时中国市场上有两千多种报纸,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媒体每天都在报道着除媒体领域之外的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和竞争,于干发现一个天大的漏洞,那就是媒体本身就是个规模庞大的舞台,正因为传媒产业链上的缺失,媒体产业自身的监测、情报和竞争反而没有得到反映。于干开始运作起一本《传媒精要资讯》,已最简单的形式:每年交纳365元,每天大清早一张写满媒体“新鲜事儿”的A4传真纸,准时到达各大媒体精英之手;或按周,请顾问团、全国顶级专家点评一周以内重大时间;或按月,对各重大事件进行详尽完整的分析;或每年发行精心编纂出来的厚厚一本年报供媒体业内参考。这样的效果是显著的,到后来,于干又尝试传媒经营,他发现当时中国278家传媒院校,却缺少传媒经营这个专业,他便组织顶级知名媒体主编去东南亚、美国等开展“传媒之旅”,进行战略咨询、传媒培训,集思广益的智慧,敢为人先的精神,善于运用经济管理学来分析中国新产业,这是于干的过人之处。

  持续到2004年,于干出任航天新世界公司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投身于开创中国的卫星直播产业,他在新技术应用服务上的非凡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一个伟大的过程,这凝聚这中华民族一代人的创新精神。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于干:数字化风潮中的创新型实践者
Xplus总裁于干:电子杂志绝不会背离Web2.0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