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社长台长 >> 文章正文

范以锦:大转折时期的亢奋与压力
作者:范以锦     来源:青年记者     更新时间:2008-3-31 10:03:19

  工作,前七八年在“左”的禁锢下办报,其后30年在改革开放中办报。从禁锢到开放的大转折时期,我们精神亢奋,但也有过困惑和压力,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那时我在《南方日报》驻梅县地区记者站工作,常在农村采访,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强烈要求生产自主权的呼声,与日俱增。当时正值冬种,我便写了一篇《不按长官意志办就不能搞好冬种生产吗?》的述评。刊发在《南方日报》之后,惠阳地区一位公社书记写了一篇批判文章寄到报社,说我的文章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搞乱了生产计划,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做、农民越来越难管了。他当时有这种想法,不足为怪。长期以来农村工作包括耕种这类具体的农活,都是按“长官意志办”,种什么不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不仅农民说了不算,生产队长说了也不算,县里统一规划,公社督办,农村大队干部抓落实。当时有一种说法,只有三人会耕田:县委书记、公社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也有的说两人,因为许多大队党支部书记对这种做法也有抵触。就拿冬种来说吧,在“以粮为纲”(实为“以粮唯一”)的指导方针下,只能种小麦。农民说,小麦种瘦田,影响明年的早造和晚造,三造与两造的总产量是一样的,建议冬种轮作,有时种小麦,有时种蚕豆或蔬菜,有些田实行冬季休耕。这种轮作的保持地力的做法是农民长期实践的经验之谈,但冬种的面积是层层下达的,谁完成不了谁就要挨批,因此农民的意见长期得不到采纳。春耕播种时间也统一,因过分强调“早”,秧苗常因倒春寒冻死。三中全会之后有了中央政策的支持,农民要求生产自主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报社领导了解情况,当然对那位公社书记的批判文章不予理睬。

  生产自主权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当时总的来说就是思想僵化。三中全会后不久,省委派了一批工作组奔赴各地检查全会精神贯彻执行情况。《南方日报》副总编辑区汇文受指派到梅县地区检查,他根据平时掌握的材料和内部看到的一些材料,在平远县作了一个形势报告,谈到了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发展速度,讲到了我们的差距和紧迫感。当地很多干部不知道外界经济发展状况,好久没有听到这类报告,自然觉得有些新意。报告会掌声雷动,一片叫好声。但掌声过后,一些人碰在一起一议论又觉得不对劲了,一封告状信告到了报社,帽子够吓人,说区汇文鼓吹“大陆不如台湾好,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好,共产党不如国民党好”。报社领导当然清楚区汇文的报告没有错,便找当时正在省委党校学习的平远县委书记问怎么回事,那位书记说,内容不错,只是讲话的时机和场合问题。区汇文讲话的对象是县委直属机关干部和公社领导干部,时机、场合按理也没有错。但县委书记讲的也是实情,在当时这类干部中有不少人思想转不过弯来。

  二

  那时中央文件改变了层层传达的方式,直接广播、见报,比如“地富反坏右”摘帽的消息就是这样做的,有些地方正在按惯例集中对这些人训话,有人就反问“我们都摘帽了,你们没有听到广播?”时不我待,中央急于将政策贯彻下去,而习惯按老路走的人自然难转弯子。当时对“大包干”的责任制很多人想不通,有的人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的主要是中层干部,按当时的说法就是“两头通”、“中间梗塞”。也就是中央、省这一头是通畅的,认识比较一致。另一头就是农村生产队长加上部分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们长期在农村第一线,对“左”的危害看得清楚,有切肤之痛,他们对三中全会精神非常拥护,还一再要求继续放宽政策。而相当一部分县和公社领导以及小部分地委领导思想是不通的。省里召开地、县、公社三级干部会议时,责难之声不绝于耳。

  我至今仍记得关于农村实行农田“大包干”的争论。《南方日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正反典型进行报道,当时报纸常出现的的流行语就是“放宽政策”。但当时有些地、县、公社领导想不通,认为现在已够乱了,再放宽还得了。在省里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有些人在会上责难《南方日报》的报道,放言“《南方日报》这回跑不掉了”,要“秋后算账”了。时任《南方日报》党委书记的丁希凌和另一位领导陈培(后来担任了总编辑)在会上讨论时,理直气壮地予以回击。丁希凌还找到梅县地区简报组,请他们支持,将他的发言登在简报上发给与会人员。

  这种情况一直到1981年之后才有了改变,一方面是中央加大了政策宣讲和纠“左”的力度,另一方面农村两年的实践证明了三中全会正确,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理把人们的观念转变了。1981年4月初,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到梅县地区调研,我随同采访。我们来到五华县,县里介绍1980年全县普遍实行“大包干”之后,收到了“吹糠见米”的效果,全县出现了“一高十多”(积极性高,粮多、钱多、牛多、建新房多、买高档商品多、办喜事多等)喜人景象。有些农村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交公余粮。任仲夷一路走一路看,听干部汇报、与农民交谈,听到的几乎都是对生产自主权和“大包干”责任制的赞许声,他显得异常兴奋。他离开梅县地区前发表调研谈话时对农村的形势归纳为六个字:顺心、顺手、顺路。他说,“顺心”,就是顺乎了群众的心意;“顺手”,就是干部指挥生产顺当了;“顺路”就是顺社会主义之路了。我根据随同采访来的材料以及任仲夷的讲话精神,写了一篇通讯,标题就是任仲夷讲的六个字:《顺心顺手顺路》。这篇通讯发在《南方日报》头版头条,任仲夷谈话精神的传播对推动农村经济政策在广东的进一步落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

  凡经历了“文革”的报人,都深受“阶级斗争工具论”的祸害,办报不讲真实性、不讲自身特色,一味强调为路线斗争服务,层层对口径,地方报对中央大报,中央大报对“梁效”(“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报人才真正回归到报人的真实位置上来。我们那时完全处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不遗余力宣传三中全会政策。当然也有压力,虽然有三中全会的“尚方宝剑”,但三中全会讲的是大原则,具体的实施要在实践中探索,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利民措施又有新的突破。我们的报纸迎难而上,在大转折的重要关头发挥了权威性和战斗性的作用。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与时俱进,发扬探索精神和创新的勇气,继续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作者为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方日报社原社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陈力丹:以媒体为单位执行新闻职业规范
储瑞耕:充实人生的30年
陈力丹:1978,我思想走向成熟的转折年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新闻不能制造
陈力丹:2006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
陈力丹:谈谈文明之间的交往与融合
陈力丹:透析新闻炒作
陈力丹:媒体形式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