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新华社记者“512”地震大救援目击记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8-5-15 16:18:28

  道路阻隔、通信中断、房屋坍塌、生命危殆……5月12日,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袭击了四川北部的广大地区。巨大的灾难,震惊中国,震动世界!

  灾难来临之际,新华社70多位记者兵分16路在第一时间奔赴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绵竹、什邡等重灾区。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记者冯昌勇自北川县报道:12日下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记者当夜出发前往这次地震的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在这两天两夜里,记者见到了无数的凄惨情景、见到了许多感人的场景、也有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13日凌晨1时,记者从成都出发前往北川,凌晨2时50分左右,途经另一重灾区绵竹时,看到整个城市一片漆黑。除了汽车的灯光外,没有其他一点亮光。虽然成了第一批进入四川地震受灾最为严重地区之一的记者,但黑暗中的沉寂让记者第一次对地震感到了恐惧。

  13日凌晨4时许,在距北川县城10余公里处,记者刚穿越了一个只有在游戏中才能见到的“巨石阵”:公路两旁都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巨石,有的像办公桌大小,有的像一间房屋大小。整条公路被砸得面目全非,山体垮塌阻塞道路。在4时10分许,记者一行突遇余震,所坐的越野车被迫停靠在公路边,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突然感觉车体剧烈晃动,然后听见从后方几百米处传来轰轰声,接着是重物坠地的巨响,估计是记者车辆刚刚经过的路段,山体再次垮塌。4时48分,记者坐在车厢内感觉车体再次猛烈摇晃,左方传来山体垮塌的巨响,以及巨石砸在水面发出的声音。因公路两旁都是山,黑夜中也不知道山体离公路有多远,特别担心被石头砸中,此行的任务就没法完成了。在困境中感觉离死神相当近,随时都有可能殉职。

  记者赶到北川县城后,看到了最让人难忘的场景:在县城一处倒塌的房前,一面平移了四五米的墙壁死死地压在两个大人身上,大人身下又护着一位小女孩。人们纷纷谈论,将孩子护在身下的肯定是小女孩的家长,危难关头,令人肃然起敬的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孩子的平安。当天的救援人员没有合适的工具,无法将孩子救出,这个小女孩的命运令记者牵挂了10多个小时,所幸的是14日,救援人员终于将她成功救出。

  在抵达北川后的20多个小时里,记者与灾区人民一样,吃不上饭,喝不上热水,没地方睡觉。

  记者叶建平、刘派、苑坚自汶川报道:汶川,“5·12”地震的核心地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背包跋涉,13日17时35分左右,两名新华社记者和一名技术人员,从都汶公路垮塌处赶赴位于汶川县和都江堰交界处的紫坪铺大坝。此时,解放军某部官兵和成都武警官兵,正设法利用冲锋舟从水路进入“5·12”汶川地震的震中区--汶川县映秀镇进行紧急救援。

  由新华社抗震救灾报道前方指挥部组织的这只步入汶川震区采访小分队,是于13日14时从成都出发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在地震发生后第二次来到了都汶公路的山体滑坡处。得知路很难在短期内疏通后,记者便带上海事卫星和电脑,准备徒步翻越山体垮塌路段。

  但现场施工人员经过仔细勘察后,认为山体滑坡已经大面积损坏公路,上有山石翻滚、下有滚滚岷江,徒步翻越垮塌路段极其危险。最后在现场施工人员的指引下,记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步行,终于在当日17时35分左右成功绕过垮塌路段,并抵达都江堰与汶川交界的紫坪铺大坝。

  走过紫坪铺大坝,记者终于踏上了此前由于停电和塌方而与外界隔绝的地震中心区--汶川县境内的土地。

  在这里,记者看到,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和山体塌方,参与救援的解放军某部官兵和成都市武警部队,正在紫坪铺大坝脚下,设法利用冲锋艇从水路进入“5·12”汶川地震的震中区--汶川县映秀镇。

  解放军某部军务处处长傅江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已经组织39名官兵进入汶川区域,在距汶川县映秀镇5公里处登陆上岸。登陆后,官兵们再步行进入映秀镇进行紧急救援。武警成都指挥学院一大队政委马毅也对记者说,他们也已经在13日晚之前,用冲锋艇送30人的武警官兵进入汶川受灾地区。

  13日19时许,傅江答应愿意帮助新华社记者组织冲锋艇进入震中区--映秀镇。但由于18时30分左右,水面上突起大雾,且有暴雨,为安全起见,傅江取消了这一计划,但答应新华社记者,将于14日一早,用冲锋艇把记者送至第一线前沿。

  记者叶建平、刘派、苑坚自绵竹市报道:13日天刚亮,一宿未眠的记者奔赴绵竹市汉旺镇震灾现场,一些救援人员正在搜救被埋在下面的200名学生。在学校旁边的一块空地上,一对夫妇坐在一具遗体旁边,那名妇女痛哭流涕。当记者在远处将镜头对准他们,在颤抖中按下快门时,一种酸楚涌上心头。

  汶川地震发生后,金花镇至今仍与外界没有联系。14日,为了解那里灾民的情况,记者驱车前往。来到断路处,记者看到整条公路满是巨石,有的甚至高达4米,但从高处隐约看见公路的末端有一片村庄,于是立即拿着相机和采访本徒步前行。

  巨石阵的覆盖距离至少达500米,有的两块巨石之间仅有1米多宽的缝隙,我们不得不小心地从中间穿过,还得不时提防从山上滚下的石头。500多米的距离,走了15分钟。穿过巨石阵,又走了10多分钟才来到那个村庄,那就是金花镇云盖村。

  云盖村的村民看到我们前来,第一句话就是“给点水喝吧”,原来他们现在只能喝河水。

  记者刘大江、冯勇、黄堃自北川县报道:北川县是重灾区。与13日相比,北川14日的救灾抢险有了较大改观。首先是救灾物资开始陆续到位,灾民吃住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灾区秩序基本稳定;其次是一些大型抢险机械陆续到位,开掘地震废墟抢救被埋群众的进度提速。但气温的陡然上升,可能引发疾病传染,给救灾抢险带来新的问题。

  在这充满危险和悲情的一天,在满目悲怆的同时,记者被一种力量所深深震撼,这种力量来自普通生命,来自平凡老百姓。

  在罕见天劫突然降临时,北川县中学普通教师刘宁救出了学生却永远失去了女儿。在地震来临时,他冷静勇敢地使全班59名学生全部得救,但就在同一天,他却永远失去了同样作为该校学生的宝贝女儿。丧女的巨大悲痛,更加凸显出这位父亲的可敬。

  也是在这一天,北川县三岁女孩宋欣宜终于获救,她与死神作了40多个小时的殊死搏斗后,被救援队员从废墟里“掏”了出来。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孩子身上得到体现。但更令记者肃然起敬的,是她的父母为了保护她,双双被垮塌重物砸死。救援队员为了救出这个孩子,付出了极大努力。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唐师曾:新华社记者 在震中
记者手记:我宁可自己从未到过北川
谁是最早进入映秀的记者,又是怎样到的?
回首一周,好记者的标准是什么
为抓报道入险境 记者背出四岁娃
一线记者手记:生死路上,抢着进的都是记者
记者同志:能少问几句吗?
记者不要只做冰冷的“采访机器”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