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新闻 >> 文章正文

扫黄打非办:严打假刊假记者假记者站假新闻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7-11-13 9:56:03

    

图为非法报纸《社会新闻报》的版面

  新华网消息12日,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今年8月以来在全国开展的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专项行动和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拥护,取得明显成效。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地专项行动的进展程度不平衡,一些影响出版物市场秩序的关键性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解决,整治工作目标并未达到。根据中央领导同志"要坚定不移地抓到底抓出成效"的重要批示精神,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决定将两个专项行动的时间延长至2008年3月底。为此,全国"扫黄打非"办、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紧急通知。

  通知强调,要查处一批重点案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在前一阶段专项行动期间,各地相继破获了一批制售非法出版物的重大案件,其中有些案件涉案金额之大、涉及范围之广、非法活动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

  全国"扫黄打非"办负责人说,打着境外报纸旗号在内地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非法报纸《社会新闻报》被依法取缔,涉案假记者高扬、何桂英已被依法逮捕。高扬非法出版《社会新闻报》案是全国"扫黄打非"办、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整治"四假"(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中发现的一个典型案件。

  在8至10月的两个专项行动开展期间,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046.3万件,其中非法报刊150多种124万多份,其他非法出版物2922.3万件。全国共查办案件6246起,行政处罚案件6135起,刑事处理案件111起,刑事审结案件25起,刑事处罚109人。

  全国"扫黄打非"办有关负责同志指出,经过前一阶段的整治,以伪造盗用、假冒出版单位名义出版的非法报刊受到了一定打击,但治理的目标尚未达到。这些非法报刊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出版管理制度,有些导致内容和导向严重失控,对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充分利用两个专项行动的有利时机,在继续严厉打击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非法出版物的同时,重点对各类非法报刊进行严格治理。

  通知强调,各地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对专项行动重要意义的广泛宣传,加大对非法出版案件查处成果的宣传报道力度,揭露非法报刊的种种非法出版手段及其危害,揭露假记者种种并不高明的行骗手段,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震慑犯罪,教育群众,拓展"扫黄打非"的社会影响力和公共认同度,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专项行动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

  通知要求,各级"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落实各有关职能部门治理的责任,加强部署和协调,加强对治理突出问题的指导和督察,加强对执行、落实情况的问责,对问题较大的地区和行业要专门督察、重点督办。坚决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坚决支持有关部门严格执法,对以保护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为遮掩,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内外勾结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纪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处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
媒体关注网民“抵制家乐福“ 呼吁国人理智表达
网络媒体的社会守护 与舆论引导
河南漯河百单位通过媒体公开承诺年度工作目标
在迎合中欺骗:资本推动下媒体的伦理困境
世通华纳要做媒体运营商
两会媒体大战 中外媒体“拭目以待”奥运中国
冰点时评:关注两会 外国媒体与网友"殊途同归"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