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电视 >> 文章正文

谁比谁聪明?益智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学解析
作者:邵挺、高…     来源:新华网传媒频道     更新时间:2008-5-12 9:07:11

  益智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学解析

  —以深圳卫视《谁比谁聪明》为例

  2007年6月1日,深圳卫视大型益智类电视竞技栏目《谁比谁聪明》开播。这档节目让成年人重回小学课堂,勾起童年的美好回忆;让观众们重温小学课程,拾起几乎遗忘的知识,该节目的主要受众为六岁以上五年级以下的小朋友及成年人。深圳卫视制作的这档《谁比谁聪明》,是国内卫视首家推出的小学生与成年人同台竞技的大型益智类电视栏目。凭借节目形式及内容的新颖性,该栏目自播出后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强烈反响,收视率也在短短的时间内节节攀升,创造了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新的收视热潮。本文以该栏目为例,从传播学及心理学角度对目前的益智类电视节目进行解析。

  一.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渊源及现状

  所谓益智类节目,就是知识型的综艺节目。它是对海外gamesshow的本土化改造,具有很强的知识色彩和娱乐性,同时强调节目与参与者、现场观众、电视机前观众的广泛互动。

  作为近年来在我国大陆荧屏上急速升温的一种节目形式,益智类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美国NBC广播电视网推出的《64000美元问题》的节目,由于有巨额奖金的刺激,该节目曾经红极一时。伴随着中央台《幸运52》、《开心辞典》等一批大型益智类节目的闪亮登场和在受众中急速提升的人气指数,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重拳出击”益智类节目,湖南台的《超级英雄》、上海台的《财富大考场》、江苏台的《无敌智多星》这些节目都在当地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深圳卫视的《谁比谁聪明》更是凭借节目形式与内容的新颖性,创造了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新的收视高潮,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

  二.益智类电视节目缘何走俏荧屏

  新近推出的以《谁比谁聪明》为代表的“成人考试”类益智节目缘何能迅速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它们和之前推出的《开心词典》、《幸运52》相比又有哪些新看点呢?笔者认为,《谁比谁聪明》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背景与受众心理

  益智类电视娱乐节目的出现有其深远的社会背景和厚重的理论支持。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曾经提出大众传媒的三大基本功能:环境检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后来,另一著名传播学者赖特在此基础上又加入第四大基本功能——娱乐。因此,益智类节目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实际上是电视娱乐性的回归。

  从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各种利益不断整合的背景下,益智类节目很好的满足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有效的缓解了人们在生活上、工作上、情感上的过大压力,通过一种简单的共鸣途径获得了充分的交流空间。也正是因为益智类电视娱乐节目独有的知识性、娱乐性、竞技性、亲和性、互动性、刺激性的特点,才使得它获得今天社会的广泛关注。

  2.“成人考试”的节目形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H.赫卓格认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1)竞争心理需求——通过抢先猜测答案使自己与出场嘉宾处于一种竞赛状态,享受由此带来的竞争乐趣;(2)获得新知的需求——从节目中得到新的知识,以充实自己;(3)自我评价的需求——通过猜测答案来判断自己的知识程度,确认自己的能力。

  《谁比谁聪明》是国内卫视首家推出的小学生与成年人同台竞技的大型益智类电视栏目。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谁比谁聪明》能够吸引广大成年人受众群体的积极参与,扩大了节目的收视面,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大多数参赛者都抱着小学问题能有多难的必胜信心而来,但结果往往是踌躇满志的参赛者面对这些“小学水平”的问题时,大多数都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异常尴尬。一旁的小朋友们却个个有问必答在大人面前神气活现、洋洋得意。在这样一种大人与小孩角色互换的有趣过程中,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不禁发现自己也已经遗忘了太多曾经学过的小学课本上的知识。再者,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难住了他们?举例说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作者是谁?汉语拼音有多少个声母?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在哪里?这些很多小学生对答如流的小问题,却让大人们甚至社会精英们抓耳挠腮。当著名社会学者司马南在节目中感叹“现在小学生学的东西真难”时,无可奈何的表情引来的是哄堂大笑。再加上主持人振振有辞的串场:“是读硕士比较难,还是回答小学题目比较难?学过的知识有多少你已经还给老师?你真的够水平辅导孩子的功课吗?”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恐怕也会忍不住哈哈大笑。

  3.家长与孩子有效互动

  在现代社会,接触大众传媒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andgratificationsapproach)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著名传播学者D.麦奎尔于1969年在对电视节目的调查中,不仅归纳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而且抽出了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即: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人际关系(personalrelations)效用、自我确认(personalidentity)效用、环境检测(surveillance)效用。《谁比谁聪明》栏目就是满足了普通受众的某些方面的“需求”。

  国内益智类电视节目并不少见,央视的《幸运52》与《开心辞典》、湖南台的《超级英雄》、上海台的《财富大考场》、江苏台的《无敌智多星》均引发荧屏热潮,并大大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参与性。不过,这些节目唱主角的大多是成年人,即便有少年儿童的参与,也是以噱头形式出现。而《谁比谁聪明》这种让成人重新体会小学生学习生活的节目,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与家长的扩展知识视野的需求,令其对已有知识架构的考核和补充,另一方面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沟通平台。值得一提的是,《谁比谁聪明》节目环节中设置的大量小学范围内的知识问答,令电视机前的大人和孩子一起比拼聪明。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间接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孩子偶尔也会转换角色当一把父母的“老师”。相关专家表示,这种互动空间,无疑将使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协调而有趣。通过电视节目的传播和这种代入式的观看方式,能够更好的磨合由年龄产生的隔阂,对双方来说,都颇具新鲜感。

  4.高额奖金的博彩性

  《谁比谁聪明》栏目每期送出2万元奖金,只要答题嘉宾全部答对了10道问题,2万元奖金立即奉上。在整个答题的过程中,嘉宾还有3种求助方式:无法确定答案时,可以自己指定某一同学的答案作为参考,并最终决定自己的答案;可以直接照抄此答案;而答题错误时,嘉宾还有机会进行一次补考,补考内容就是现场回答小学生出的题,答题嘉宾如果胜出,就可以跳过原错误题,继续挑战下个题目,若补考失败,就带着已经获得的奖金退出比赛,退出前对着镜头无奈表白:“我居然还不如一个小学生聪明!”不同的尴尬表情,也会令无法正确回答问题的观众产生共鸣。

  益智类节目当中,奖金的设置就是迎合了当下受众的口味,在不足一个小时的节目里,可以“轻而易举”地拿走一笔财富。明显的博彩性使得观众在收看节目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拓宽知识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可以获得一笔丰厚的回报,物质上的诱惑,客观上使节目与每一位观众都“有关系”。观众们在代入心理的作用下,会对参赛者的命运给予深切的关切,就如同是自己在闯关一样与参赛者同喜同悲。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专家:我国电视节目存在两大问题亟待解决
艺术家恶搞 捷克电视中惊现核爆蘑菇云(图)
找骂还是找倾诉?心理访谈电视节目遭遇尴尬
夜间电视节目如何成为观众新"看点"
众目所瞩:YouTube商业模式纵横谈
中国视频网站首现赢利曙光 华聚网开创先河
美电视节目曝光变态色狼 检察官被拍开枪自杀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