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别在伤口上撒盐忧思“震灾影视风”!
作者:李亚广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更新时间:2008-6-2 9:55:21

  《汶川时间》、《汶川168小时》、《5.12北川不相信眼泪》……抗震电影纷纷开拍,大型纪实性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紧随其后,28日正式开机。不过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旁观者表示,这样做势必影响灾区的救援工作、在幸存者的伤口上撒盐;也有业内人表示,拍摄本身没有错,但不应这么赶,匆忙上马的作品少有精品(《生活报》2008年5月31日)。

  面对突其而来的自然灾难,中国电影界的反应之快,动作之敏捷,真的超乎国人想象力。就一部《震撼世界的七日》,动用16位编剧5组导演仅用20天,如此短的制作周期,如此强大的制作阵容,在中国电视剧制作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毋庸置疑,对于这样的一场大灾难,电影人是有责任,也很有必要用艺术手段及时真实地记录历史,传递人性之爱。但对以上所述的这种一哄而上,讲速度不言质量的“震灾影视风”,笔者想,在抗震救灾的现阶段真的非拍不可吗?至少笔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忧虑。

  首先,震灾影视剧争先恐后的急速开拍,幸存者情何以堪?尽管编剧工作人员一再强调,片子不会直白地、大规模地去表现废墟中的血肉模糊,不会刺激灾区人民和普通民众,不在伤口上撒盐,艺术底线不会破等。但我真的不敢想象,这些影视剧在灾难发生后未久日子里,就于全国各电视台反复播映,是不是等同于不断的在灾区人民的伤口上撒盐?众多影视剧的出炉,必将让幸存者长时间生活在地震的阴影里。而在这次余震不断的天灾面前,一些编剧和相关制作人员赶赴灾区搜集资料,就是在给灾区人民添堵,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所谓物极必反。经历了这样一场大灾大难,灾区人民需要很长一段的“愈合创伤、平复心情、抚慰心灵”的时期,而此时此刻,抛出一大批“地震题材的影视剧”,视灾区人民心伤而不见,说到底不就是“抢风头、争夺眼球”的应景之作,不就是向震后余生的伤口上撒盐之作?!

  其次,打破制作上运营规律,匆忙开拍震灾影视剧,能否出精品?时效性或许是各大电影公司抢拍震灾影视剧的因素之一。但这样的道理乃不可忽视:精品是需要时间打磨的,不是所有的效率都有足够的意义。举个例子,当年美国的“9·11”事件虽远远不及汶川地震,但好莱坞也时隔了5年才投拍了第一部与“9·11”有关的电影。这无不说明了在灾难面前,电影人是应该理智地选择好的时机去做,是应该在创作上和教育意义上花更多的心思,而不是盲目追求即时效应,粗制滥作。拍灾难片绝非赶潮流,一哄而上根本拍不出精品来,如何深入灾区了解,反思灾难,领悟情感,反映现实,开拓与提升我们的民族感,这才是电影人最应该思考的。

  在抗震救灾工作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心理重建尤为关键。笔者反倒以为,适时推出“减压剧”、“温情剧”、“励志剧”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多播放有正面鼓励意义的电视剧,能够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例如《渴望》、《好想回家》等,就能鼓舞人要积极勇敢面对与跨过人生道路上的“坎”,而这次地震就可以看做一个很大的坎。这类剧集比节奏紧张的军旅题材剧,比再现残酷的灾难场景的影视剧,更能抚慰观众的心灵,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和心理恐惧。

  总而言之,在灾难面前,我们可以体谅演艺界人士急于为灾区做点什么的心情,但拍摄相关影视作品真的不可操之过急,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才能出现更震撼人心的作品。至于灾难,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多从深层次的角度去挖掘、提升我们民族的精神,而不该出现当下这种一窝蜂而上的现象。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国产灾难片需更多艺术探索
电影《前方后方》成都开机 讲述抗震救灾故事
热点纵论:不必对“汶川电影”有过多担心
电视浙军打造抗震电视剧  《里氏8.0》7月开拍
地震灾难影视:不能一哄而上需要沉淀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