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总编访谈 >> 文章正文

丁曦林:传统媒体的发展必须与互联网有良好的互动
作者:张冬冬     来源:传媒领袖网     更新时间:2008-9-16 9:59:55

国内的新闻性周刊做的精致专业

  传媒:您对每一期的《新民周刊》是否都非常满意?如果有不足的话多表现在哪些方面?

  丁:永远不会有非常满意的说法,几乎每一期都有遗憾。具体要说的话,太多太细了,不过《新民周刊》整体质量还是非常稳定的,没有大起大落。

  传媒:您以前也表示过杂志就是要做“观点供应商”,这是相比较网络和电视等新媒体的优势和特色?如何才能做到观点供应商?

  丁:周刊相对网络和电视,它的优势和特色主要在于有自己的策划的深度专题报道,我们通过自己记者的深度调查,充分挖掘与重大事件、重要现象相关、接近事物本质的重要事实和丰富细节,来体现观点的深度。我们的“观点”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干巴巴的说教,首先来自记者深入细致的调查,同时辅以有关专家的分析。《新民周刊》一直以来就是以自己记者采写为主,我们的观点供应主要源自周刊记者的独特发现,是原创的,独家的,有很大价值。

  传媒:现在的杂志似乎都在走向专业,比如人物类的、财经类的、社会类的,这相对于一份综合杂志是不是具有更大的压力?你们如何面对这些压力?

  丁:走向专业是大部分杂志的发展方向,而作为一份综合性新闻周刊,《新民周刊》的专业性体现在“深度专卖”上。通过将近10年的努力,《新民周刊》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有着品牌优势、专门提供深度调查报道、分析报道的综合性新闻周刊。我们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一个制高点,只要坚持不懈,定能保持发展和增长的势头。事实也是如此,《新民周刊》连年不断的增长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传媒:现在所有的杂志都在强调和追求自己的特色,你是如何看待杂志的特色的?

  丁:你刚才也说了,现在新闻杂志或侧重人物方面,或侧重财经方面,或侧重社会方面,都比较清晰。我是这样思考的,实际上这么多传统的纸质媒体当中,综合性的新闻性周刊实际上也是有自己的专业特点,这个专业特点恰恰就体现在了我们国家对于深度新闻的消费这一块中,目前新闻性周刊和它对接的是最好的,实际上一个社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以后,很多读者尤其是中产读者,包括工程师、医生、大学教师以及公务员、企业管理层等等,他们对新闻的消费不会满足于信息的消费。世界上今天发生了什么,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很快知道,但是为什么发生,发生后有什么趋势,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他们有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对社会、对人类有更高远的视野,有一种责任感去关注。所以他们希望《新民周刊》这样一些媒体能够有更多的深度新闻“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国内的新闻深度产品供应,新闻性周刊做得还是比较精致、专业。报纸和电视也有一些相应的深度报道,但是它的整体特点不是以深度消费做主打的。而我们更像是专业的专卖店。

电视和网络媒体决定不了所有读者的行为方式

  传媒:《新民周刊》从1999年创刊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这些年中《新民周刊》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在未来的发展中,您觉得最大的瓶颈问题会出现在哪里?

  丁:最大的进步?怎么说呢,我认为周刊进步的地方很多。所谓最大进步,还是在于它内部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过去《新民周刊》员工对于一本综合性新闻性周刊的理解比较分散,各自不同的理解导致内容深度、风格不一。现在大家有着比较一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自觉地追求共同的传媒理想,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要说发展瓶颈,我觉得相比较其他周刊,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我们的体制、机制有待突破;而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瓶颈还在于自身,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我们能否实现超越,这一点很重要。

  传媒:通过这次奥运报道我们就发现,电视和网络媒体还是占据着主流。纸媒相对来说就要差点,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状的?如何摆脱这种现状?

  丁:北京奥运报道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确十分强势,尤其网络,依靠新技术的力量,无论在时效上还是在丰富度上,很不错。尤其网络视频,表现也有新意,比较突出。但是,电视和网络媒体决定不了所有读者的行为方式,谁也不习惯拎着电脑到处晃荡。在3G还未能普及的情况下,杂志、报纸依旧有着自己固有的功能和优势,即便3G普及了,杂志对奥运会的深度报道,是建立在职业传媒人士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杂志媒体特有的文字表达、视觉表达还有思想表达,相比较其他媒体,依旧保持着一种深刻、凝练的美感,给人阅读的享受。杂志还便于到处携带,这是网络无法替代的。杂志的容量超过手机,是不是?将来,很长的时间里,杂志依旧是一种符合大众阅读行为习惯的主要媒体。这些也是许多杂志传媒工作者能够长期不受干扰,坚守自己职业理想的根本所在。作为纸媒,我们并不悲观,我们只需要将专业服务做得更好。

  传媒: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综合类新闻周刊的市场的?目前的这些杂志在市场上是否已经饱和了?

  丁:可以说,目前中国新闻性周刊的市场还在培育过程中,远远没有达到成熟或者饱和阶段,将来可能还会有新的角色出现,还会发生市场变局。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各有一些新闻性杂志在全国性的市场当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都有某种地缘的优势又有全国性的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家的日子基本过得还比较好。

  新的新闻杂志,只要有比较充分的资金投入,在打造团队方面、在内容资源的开掘方面,在推广手段方面,如果做得比现有几份杂志更有力度,完全有可能打破目前的这种格局,占据新的制高点。

  传媒: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闵大洪:奥运报道,互联网远比传统媒体开放
CTR田涛:中国广告发展缓慢 传统媒体尤其明显
刘长乐: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史无前例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凤凰新媒体 CEO 刘爽
视频网站版权混乱
通用电气(GE)中国
公关传播总监 李国威

通用电气(GE)如何打好奥运宣传战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