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邵颖波:中国财经类媒体没有哪家是干净的
作者:张冬冬     来源:传媒领袖网     更新时间:2008-4-14 9:20:05

媒体更要有社会责任感

  传媒领袖网:《财经时报》去年举办了“财经论坛之环境,关心与分担”主动承担起环保的社会责任。这次论坛的影响如何?同行们如何看待你们的这种行为的?你们今年还举办类似的这样的活动吗?

  邵颖波:我个人认为影响很好,这涉及到我们报纸的理念的问题,我们不想把这张报纸作为一个纯粹的盈利工具,我们也一直认为无论那一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就特别反对媒体向企业提出社会责任的要求。但是我们一直要求企业有社会责任,当然媒体就更要有社会责任。作为媒体可能有一些活动,组织一些商业的活动,比如汽车展览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商业考虑。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一些纯粹的公益活动,表明你是有责任的媒体。

  我们在去年做的这些活动,第一证明我们这张报纸比较关注社会进步,比如制度的完善。第二个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这个论坛我们组织的是跨国公司,在气候问题上全世界谈判都很激烈。而外国的一些政府、组织一直在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中国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了,中国的很多价值是由这些跨国公司来创造的。他们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他们也对环境问题有责任。所以我们当时举办了这样一场论坛。

  我们举办这样的论坛也是针对一部分媒体每当年关的时候,找几家企业让他们拿钱,然后用他们的赞助的钱的一小部分来买一两个小奖杯或者几张奖状,给这些赞助企业一些荣誉。那其实就是一个企业主导的自我吹捧的活动,虽然听上去都打着公益的名字,实际上是媒体通过这些活动来盈利。我们当时认为我们报纸应该有一个可以让大家信赖的一个纯粹的公益活动。所以这次论坛都是我们报社投资上百万来组织的,我们既没有请我们的广告客户参加,也没有请公关公司来为我们做宣传,我们只和这些邀请的嘉宾认认真真的探讨环境问题。然后把我们探讨的问题展现出来,这其中没有任何商业问题。

  至于同行们如何看待,我不知道。我没有收到过他们的反馈。来参加的那些跨国公司嘉宾,他们看到题目他们就知道我们要说的是什么。他们就应该知道他们在中国需要分担中国的环境问题的。很多企业他们认为他们对中国有贡献,他们也愿意向人们展现他们这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我也不需要他拿钱赞助才来发表意见。我们会对一些企业提出比如你来中发展造成的污染,你们应该怎么办?有些企业在环境领域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炫耀的,那么通过这次论坛,他们也会明白,来中国发展也事要承担一定的环境责任的。他们以后会在环境问题的投入上会增加。

  我们想要做一个财报论坛,我们会做一系列论坛出来。今年这类的论坛是肯定要组织的,主题和去年也不一样。

 

人格和智慧决定了报纸的生命力

  传媒领袖网:你认为一份报纸要想在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有相当的影响,关键的因素有那些?

  邵颖波:这就像大家都在说话,有的人说的话大家能听,有些人说话大家都不听。这是为什么?首先,他自身的人格决定了大家是否愿意信任他。其次是智慧。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简便方法。对于报纸来说也是一样的。

  由于商业的原因,大多数报纸太过重视技巧。比如说包装,打造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组织一些活动,找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这些技巧我不是反对,我只是认为他没用。比如一个杂志,要创刊了,他们就会宣传很久,让人们很有期待。他们的第一本杂志会买到10多万份,他们就觉得这样办很好。但是你只要看看他的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从十几万变成到几万甚至几千。

  我个人认为要是真想做一份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报纸,首先要对自己的报纸做一些很扎实的建设,这不是一年两年,一代总编两代总编的功夫,一定要做一个比较长久的建设。建立自己报纸的道德体系、文化体系、组织体系和规则体系。

  我们每次在开普通业务性编采会的时候,可能在某些选题上就会涉及到一些报纸本质的东西,那些东西一旦遇到,我们没有一个很精细的规划,但是我们有个原则,一旦碰到这方面的问题,比方说如何对待一个公关公司组织的活动,那我们就会分组讨论研究出一些自己的应对规则。这个规则写下来很多人都遵守,这个规则背后所代表的理念、价值观我们都要写下来,然后一代一代往下传。我们觉得第一是你的人格,一个报纸要有自己的报格,要讲究自己的品味,

  第二,作为一个媒体是需要有自己智慧的,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随波逐流。无论是投机家无论是企业家无论是公司还是其他的这种市场主体。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市场主体对市场贡献很大,不能随便磨灭他们的社会贡献。对于市场主体中失职的行为,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判断。比如前几天我们发表的社论,就非常明确清晰的提出要扔掉分众这种令我们愤怒的商业模式,因为你在操作我们所有的私人信息做买卖。你得到这些信息都不可能是合法的。这些信息都属于我个人的私人信息,然后你把他剽窃走,利用他成为你的商业,这是很不道德的。他的模式就是让所有的广告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把你包围住,这也是很不道德的,比如说在一个很狭小的电梯里面,如果三面都是广告,就会感觉非常难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追寻中国财经写作的品质与精神
财经主持人财务报告:股市收益大于做主持收益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