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新华社记者震区手记:人们在互相帮助中长大
作者:屠国玺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8-6-6 16:38:31

  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医院门口的空地上,几间帐篷旁边的道路因为连续的降雨而变得泥泞。这就是共青团内蒙古区委组织的22名志愿者的驻地,他们驾驶两辆中巴车行驶了数千公里、40多个小时才到这里。

  领队刘春,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在太阳下不时流汗。他告诉记者,他们一起从内蒙古带来了许多灾区需要的常备药品。与其他志愿者团队不同的是,这个团队里超过一半的成员是女志愿者。

  也许志愿者不应该是分性别的,但是在灾区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吃饭、睡觉,包括上厕所这样的生活细节都成问题的时候,女志愿者的困难就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困难还包括洗澡,因为在灾区十几天不能洗澡是常有的事。

  “但和灾区人民遭受的苦难相比,我们这点困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心理咨询师许梦梅对记者说。

  在当地的一所聋哑学校,记者看到,孩子们在几个年轻的志愿者的引导之下,翩翩起舞,笑逐颜开。一时间,没人意识到这些志愿者中许多也是父母眼里未长大的孩子,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

  “灾区人民比我们想象的坚强,我们从灾区获得的也许比我们帮助他们的更多。”志愿者当中的老大姐庞晓燕说。

  这种“获得”在平常的日子里无处不在,他们到附近的集市上买菜,菜贩们会给他们减价,许多时候直接是送给他们;他们自己做饭时,总有当地的女人前来帮忙;许多百姓还自发给他们送饭,每天他们结束工作时,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已经在等着他们……

  在武都市每个十字路口,都能见到许多手持小旗子引导交通的中学生。这些因为地震还没有复课的学生们,也在当地团委的统一组织下,成立志愿者队伍,一本正经地像个小大人。

  因为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用自己的微弱之力给灾区民众带来走向明天和希望的亮光。

  我相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会因这次地震铭刻在更多人的心里。在互相帮助中,我们都在长大。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王冉:我成了一名记者的粉丝
24天坚守一线采访的记者
唐师曾:新华社记者 在震中
记者手记:我宁可自己从未到过北川
谁是最早进入映秀的记者,又是怎样到的?
记者同志:能少问几句吗?
记者不要只做冰冷的“采访机器”
杨卫华:记者兼战士 硬汉也柔情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