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研究 >> 文章正文

作为生活方式的博客--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作者:朱珊     来源:《今传媒》     更新时间:2008-6-6 9:31:2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18岁~2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5.2%;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比例约为51.8%。此外,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发布的《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年龄在21岁~25岁的博客作者约占26.5%,其中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比例约为68.2%;博客读者约为20.1%,其中在校大学生人群比例约占38.3%。可见,无论网民还是博客作者和读者,在校大学生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一、调查: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基础,采用当面作答或事后回收问卷的方式填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天津市选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共六所高校。总计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86份,样本回收率97.7%。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291人已经开始写博客(博客作者),约占总样本的49.7%,232人没有写过博客,但是浏览过别人的博客(博客读者),约占39.6%,47人没有写过博客也没有浏览过博客,但是有尝试一下的意愿,约占8.0%,此外的16人对博客完全没有了解,也没有了解的意愿,仅占2.7%。近90%的调查对象为博客作者或读者,因而以下的分析主要针对博客作者和博客读者两大群体进行。

  样本的年龄分布大致如下:在博客作者中20岁以下的共60人,约占20.6%,21岁~25岁的共214人,约占73.5%,26岁以上的仅占约5.9%。在博客读者中20岁以下的共48人,约占20.7%,21岁~25岁的共161人,约占69.4%,26岁以上的仅占约9.9%。统计显示,在校大学生博客人群中本科学历所占比例最大,与《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吻合,验证了本次问卷的有效性。

  样本的专业基本构成大致如下:博客作者中,文史哲类79人,理工农医类163人,艺术体育类49人,分别占27.1%,56.0%和16.9%。博客读者中,文史哲类47人,理工农医类162人,艺术体育类23人,分别占20.3%,69.8%和9.9%。无论博客作者还是读者中,理工类学生都占据了较大比例。

  二、分析:大学生博客的主要特征

  ⒈丰富互动的网络社区

  “个人性”是博客的核心特性之一。每个博客的页面上都有博客作者的特征标识,如个人照片、个人说明等等。此外,所选用的模板和色彩、添加的背景音乐、常用网站和好友链接等,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个人风格。博客作者通过博客空间这个平台,向作为观众的博客读者展示自我形象或分享信息,并与之进行互动。

  问卷统计显示,除了贴文章、日志、图片和音乐外,添加链接、引用、标签等也是博客作者很常用的博客功能。博客作者一般链接的资源主要包括:自己经常浏览的网站和博客、朋友的博客、与自己同类的博客、名人博客等。有了这些链接形成的信息库,读者在浏览博客的时候,看到的不仅是网络日志,还会注意到博客作者添加的一些资源和朋友的链接。读者顺着博客上这些“信息地图”的线索继续浏览,就会进入一个网络社区。通过浏览、留言等方式,社区里的博客作者和读者可以进行对话,分享彼此的生活。

  ⒉信息增值的知识管理新手段

  “开放性”是博客的另一核心特性。博客作者的角色就像传统媒体的编辑一样,其工作之一就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不仅要求作者熟知获取网络有用资源的渠道,还要有去伪存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与普通网民相比,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使他们在对知识加工整理方面更具优势。

  问卷统计表明,样本的受教育程度基本构成如下:博客作者中,本科学历共219人,拥有硕士学历者共67人,分别占75.3%和23.0%;而博客读者中,本科学历者共159人,硕士学历者共66人,分别占68.5%和28.4%。可见,无论博客作者还是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在博客使用过程中,他们会旁征博引,进而形成一个以某一专题为线索的有序的知识库。对此专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链接准确到达相关资料库,从而节省了大量检索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博客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手段和高效学习手段。

  ⒊助力校园文化的BBS博客社区

  博客自身的原创性、自发性等特点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习者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理念不谋而合。不仅在简单地辅助教学方面,博客在引导校园文化方向,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等领域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与BBS社区集中化的讨论不同,博客社区中博客作者和读者,均可以较为完整独立地形态来呈现自己的观点。目前,国内高校BBS系统里的博客社区,将新兴的博客与传统的BBS系统相结合,使二者形成优势互补,可算做较为成功的应用模式之一。通过高校内部网博客,知识和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交流和讨论还可使其增值。此外,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充分发表评论,链接有价值的网络资源,形成良好的网络互动社区。其中,我爱南开、小百合、水木清华等著名的高校BBS都开设有类似的博客社区,聚拢了相当数量的校园博客作者和读者群,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⒋读者、作者、把关人角色转换

  博客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统一。博客不同之处在于,博客作者只是网络日志的初始作者和暂时作者,博客读者随时可以寻找介入这一知识传播、共享过程的机会,将信息或知识进行聚合、梳理,从而转换身份成为暂时的作者。博客正是以这种通过交流实现分享的精神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人群。他们通常不满足单纯以读者身份浏览博客和简单复制信息,而是经过思考将自己的观点或新知融入对信息或知识的再加工过程,这也是从博客读者到博客作者的角色转换过程。

  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

  ⒈防止网络资源浪费

  博客作者中,开通博客空间的时间达1年以上的共121人,开通时间还不到1年的共156人,其余14人,分别占博客作者总数的41.6%,53.6%和4.8%。此外,通常博客作者申请开通的博客数量为1个或2个,一般不超过5个,但最多者达6个甚至10个。而他们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最多者也不超过3个。

  可见很多人四处开博后,不少处于闲置状态或已被放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倡导节约网络资源、呼吁共享的博客精神背道而驰。大学生博客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于浪费网络资源的危害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因此应当及时更新现有博客添加有价值的资源,或适时关闭已经放弃的博客。

  ⒉促进网络生活日常化

  博客正日益成为现代个体日常信息沟通的渠道之一。在这个层面上,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容易使主体脱离现实世界、沉迷其中的其他互联网衍生物不同,博客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知识共享,使得主体的网络传播日常化。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291名博客作者,每天更新至少一次者22人,每周更新至少一次者129人,每月更新至少一次者140人,分别占7.6%,44.3%和48.1%。博客作者主要在晚上或者其他不确定的零散空余时间更新博客。根据校园作息时间分析,基本与正常的学习工作时间没有冲突。

  ⒊走出私人空间局限

  博客作者的使用动机可以根据其内容来区分,问卷统计显示,在对博客内容类别进行的主次排序中,记录感情几乎是每个人的首选,其他内容依次为展示自我、沟通社会、提升自我、其他和商业营销。调查显示,博客读者多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经常浏览的对象较多的是亲友的博客、影视体育明星的博客等,对于知名学者博客、新闻博客等的关注排名比较靠后。由此可见,大学生博客仍较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尚显不足。

  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

  总之,博客的三大作用是,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客作者,就要使自己的博客发挥上述作用,对于博客读者的要求也是同样的。

  (朱珊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青年记者》:博客传播中的负面问题及产生根源
博客,让全世界了解到最真实的伊拉克战争
网络世界的匿名传播与实名博客
自助出版网站:网络博客进化 出书卖书一站搞定
博客市场趋向门户网站 亟待探索有效赢利模式
中国网民“娱乐第一” 过半相信网络新闻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
90后学生“谈性说爱”博文获37万点击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