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谁来监督每周质量报告的“质量”
作者:张敬己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08-5-7 10:13:54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07年3月报道了河北省晋州市海龙棉织厂生产“毒毛巾”,后经相关部门检验,该厂毛巾虽然不合格,但并不含《每周质量报告》中所指的强致癌物质。海龙棉织厂随后对央视提出侵害名誉权控告。近日,法院认定商品生产者应容忍社会公众以及媒体对其作出的苛刻批评,终审驳回海龙棉织厂的侵害控告。(5月6日,京华时报)

  从报道看,毛巾是否含有强致癌物质,目前有两种结论。一是央视记者从暗访的两家厂子里抽取的11个染料样品送到国家染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出来的结果,其结论是含有强致癌物质。第二是河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出具的检验报告,其认定该厂毛巾质量不合格,但并未指出其含有强致癌物质。两个质量检验谁更准确,到目前为止并未有一个定论,而法院采信的是后一种结论,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就可以认定毛巾并不含有强致癌物质,那么很显然,央视就有因虚假报道而造成侵权的事实。

  有趣的是,法院以“毛巾安全问题涉及公众利益,所以作为生产毛巾的企业,针对媒体与公众对其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苛责,应予以必要的容忍”为由,判决毛巾厂进行“必要的容忍”。事实就是事实,“对安全的苛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公布事实和真相,而不是要求相对弱势的一方为了伪正义的胜利而进行“必要的容忍”。不但如此,法院“民事主体依法享有获得客观社会评价的权利,与此同时,法律亦保护媒体的正当舆论监督权利”的说法也因自相矛盾而显得可笑。

  《每周质量报告》确实给老百姓的生活安全出了不少力。但任何产品都有可能出质量问题,电视节目也是一样。这种为了道义的胜利而枉顾法律尊严的行为,会让自己千辛万苦才树立起来的信义丧失殆净。

  板子不能全打在电视节目身上。作为法制社会的最后裁决者,法院应该从法律的释义出发,以法律的名义给当事人和社会大众一个公正的判决,而不能为强调大众的正义而忽视小众的正义呼声,更不能在法律的外衣下做与法制相悖的事。

  《每周质量报告》监督着别人的质量,他的质量也应该由别人监督着才行。不然,权利处在无监督状态下最容易产生变异,尤其是各种各样以“正义者”面目出现的监督力量,更容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失控,这样监督出来的质量和这样的监督,谁还信服?所以,笔者不仅要追问一句,谁来监督《每周质量报告》们的质量?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愿央视的胜诉能升华成为舆论监督的胜诉
报道失实无需道歉 不代表没有责任
宽容央视的过失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舆论监督需要一定的"豁免权"
央视“出错”就应该被免责?
舆论监督权并不高于名誉权
凭什么对央视失实报道就得容忍?
德国RTL电视台网站承认对西藏暴力事件报道失实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